【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沙马拉毅]中国彝族及东南亚各国倮倮族之比较研究
  作者:沙马拉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0-26 | 点击数:20742
 
 
六、宗教祭祀与节日
 
中国彝族的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普遍和隆重,一般在夏历6月24日前后举行。届时人们以松木为火把,入夜以后手持火把在田间宅边绕行,并在山间田野弹琴、吹口弦,痛饮美酒,尽情歌舞,往往通宵达旦。有些地区还要举行赛马,斗牛、打秋千、摔跤、射箭等活动。由于受汉族影响,许多地区的彝族也过春节、清明、端午等节日,凉山彝族还过“彝族年”。彝族年没有固定日期,秋后由“毕摩”择吉日举行,一般在夏历11月至12月。年节期间全家欢聚,宰猪或牛羊祭祖。
越南同文县一带的倮倮族过去多在七月间过年,又称七月节,届时举行祭祖仪式。保乐县一带的倮倮人则在三月间过节。但现在大多数地区已改变了这一习俗,与当地其他民族一样只过春节了。老挝倮倮族也以春节为主要节日。
彝族主要信奉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凉山彝族崇信鬼神,也普遍祭祀祖先,盛行占卜。宗教活动由“毕摩”和“苏尼”主持。“毕摩”都由男子充任,熟知彝文,通晓经典,为人占卜、合婚、治病、祛灾、开路、祭祖等,在社会上颇受尊敬。“苏尼”则男女皆有,不懂经典,专事跳神作法,为人驱鬼。在一些边远偏僻的地区,还有许多与原始宗教有关的禁忌,如雷鸣不能下地生产,兔日不能种荞麦,农历正月初一到十六不能劳动和动土等。在中国云南、广西和贵州彝族地区,受周邻民族的影响,把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和道教、佛教的影响结合在一起。
通过西方传教士的活动,天主教和基督教于19世纪末先后传入了一些彝族地区,有少数人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
越南倮倮人认为万物有灵,在各种神灵中,以主宰宇宙、创造人类的天神和主宰大地、庇护人类的土地神为最重要。过去,每个倮倮村寨附近都有一片禁止砍伐、火烧的树林,他们认为这是土地神的寄寓之处,不能触犯。每年都要祭土地神,祈保庄稼丰收和免遭虫、鼠祸害。耕种结束后,各家各户要再祭一次土地神。保乐地区的倮倮人还有每年年初举行冲稻、冲地仪式的习俗,唤醒地魂、稻魂。有人生病时,要请巫师来家中占卜,并祭供祖先和凶死者的灵魂。
倮倮人崇拜祖先,信奉鬼神。家家户户都设有祭祀祖先的供桌,每逢春节和七月节都要举行祭祀仪式,婚丧嫁娶或遇天灾人祸时也要祭祀供奉。主要的祭祖活动在族长家中举行,供桌设在正屋对门的墙边,桌上供香,墙上竹鞘中插一些木制的人像,象征被祭供的祖先,从左到右,按血缘关系的远近依次排列,祭祀时全家族的人都要参加。
各村寨子的上方都有一片祖神林。与苗族、傣族不同的是,房屋面对的山谷,大树环抱村寨,附近森林紧密。倮倮族人禁止砍伐村寨附近的这些树木,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认为神灵寄居在树上,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护树荫和水源。并定期进行公祭。
老挝倮倮族信奉鬼神,每年春节都要杀猪敬鬼,遇疾病时也要拜神祭鬼。
 
七、文学艺术
 
中国彝族地区流传着许多记载本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老彝文手抄本,已发现有上千种之多。其中有著名的《西南彝志》、《勒俄特依》等。还有一些彝文铸铜、碑刻,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民间口头文学丰富多彩,有史诗、神话传说、故事、诗歌等。彝族曾创制过10个月为1年的历法,并以彝文记述。
歌舞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歌曲、音乐有多种曲调,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山歌分男女两调,男声调雄浑高亢,女声调柔和细腻。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和“克些觉黑”等。舞蹈流行“跳月”、“跳歌”、“锅庄舞”等,大都是集体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
铜鼓是越南、老挝倮倮人素负盛名的传统乐器,至今许多地区的倮倮人还保存着成套的铜鼓。每套有大小两件,小的是雄鼓,大的是雌鼓。铜鼓一般由族长保管,平时埋在地里,遇年节或族内有人亡故时,才挖出来以备伴舞。使用时必须雌雄两鼓配合成套,鼓面相对而挂,击鼓者站于两鼓之间,手执鼓槌中段,用两端各击一鼓,人们踏着铜鼓的节拍翩翩起舞。越南倮倮族流传一些民间故事,写有古彝文的手抄本也被他们视为珍品。传统的歌谣、舞蹈和刺绣工艺等依然有部分保存下来。
综上所述,本文以中国彝族及东南亚各国的倮倮族在历史渊源、语言文字、服饰文化、民居与社会生活、经济与生产、文学艺术等方面从社会人类学的角度进行了探索与比较,并分析了如下基本事实:
1、中国彝族与越南、老挝的倮倮族属同源,在700多年前曾是共同祖先的族群群体。
2、越南、老挝的倮倮族在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仍保持着中国彝族的传统形式,如越南倮倮(尼苏人)还收藏保存着彝文古籍《指路经》、《驱鬼书》、《献牲书》等。而这类古彝书籍在中国彝族社会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越南、老挝的倮倮族与中国彝族在婚姻上的最大相似之处,就是盛行姑舅表优先通婚和寡妇转房制。其婚丧嫁娶习俗也还保持着相当的一致性。
4、中国彝族与越南、老挝的倮倮族都共同认为万物有灵,都共同崇拜祖先、信奉鬼神。
越南、老挝的倮倮族经过学术界考证是从中国(主要是云南)迁涉去的。在漫长的700年历程中,虽然他们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受到所属国家和居民的影响,但也受到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影响,所以,他们的传统文化才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
 
作者简介:沙马拉毅,西南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成都610064
(本文原载《天府新论》2003年02期,第102~106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江林昌]诗的源起及其早期发展变化
下一条: ·[马世雯]傈僳族的传统思想及其当代社会观念的演变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3-4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绽放”永恒的诗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
·龙年说龙“中国龙的文化阐释”·“你好!中国”旅游推介会在巴黎举行
·“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刘晓峰]时空一体化:中国古代时空观的核心特征·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