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风笑天]《江村经济》教我们如何做研究
——重读费孝通先生 《江村经济》一书的几点启示
  作者:风笑天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2-02 | 点击数:11116
 

  为什么出国前要进行一年的实地调查?这里或许有传统人类学主要研究的是相对原始的他民族文化,而费老又是学习人类学的汉族学生等学科方面的原因。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这实际上是导师强调了接触实际社会生活、了解现实社会对年轻的社会研究者所具有的基础作用。史禄国教授的这种指导和要求,看重的不单单是收集相关少数民族生活资料的重要性,实际上他是希望费孝通先生要对自己的研究对象有一种基本的感性认识,有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基本了解,以及有一种对实地调查过程的亲身体验。在史禄国教授看来,年轻的研究生如果不做一些中国社会的实地调查,不深入地接触一些具体的社会现实,不积累一定的社会体验,对社会生活感受空空地去国外学习,将来的学习效果就会差很多。当然,他的这种要求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着希望费孝通先生直接带着中国的现实问题去学习和研究的某种期待。这种要求和期待在今天看来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是费老到达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后的指导老师弗思博士。“负责指导我选择论文题目”的弗思博士可以说是费老进行《江村经济》研究的关键人物。到达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后,虽然费老已经打算以“花篮瑶社会组织”作底子来编写博士论文,但是,当弗思博士听费老谈到他在江村的实地调查,特别是在看了费老已经整理出来的调查材料时,便独具学术眼光地让费老选择江村经济这个题目,去撰写“江村经济”这篇论文。而不是按费老自己原来的准备,去写“花篮瑶调查”的题目。可以说,如果没有弗思博士的关键指导,费老或许就会以“花篮瑶调查”的资料完成其博士论文。虽然也许同样会有成就,但享誉海内外的《江村经济》一书或许就会是另一番前景和结果。

  从弗思博士的指导中,笔者深受启发。对于研究生来说,导师的最重要作用是什么?或许并不是教会学生以前不明白的理论知识,也不是教会学生掌握以前不会使用的方法,而是在于给学生指明正确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说,一篇博士论文研究的方向在最现实的层面,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博士论文研究的学术高度;而在更长远的层面,则是直接影响到博士生今后的学术生涯及其发展。在这方面,笔者有着很深的体会。

  笔者1987年至1990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回想三年的博士学习生涯,笔者的指导老师袁方先生并没有给笔者上过一节课,也没有给笔者开列必读的书目。三年中导师给笔者最重要的指导是两方面:首先是给笔者定出了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研究中国的独生子女问题;其次是通过多次给笔者布置参与编写教材、著作,参与实际社会研究项目等工作任务,给了笔者诸多的实践学习和锻炼机会。正是他当时给笔者指定的博士论文方向,不仅使笔者结合我国社会现实开展了研究,顺利地完成了论文,通过了毕业答辩。更重要的是笔者以这一研究为开端,长期坚持开展研究,使之成为笔者三十多年来学术成果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两个主要研究领域之一。

  第三是《江村经济》这篇论文的实际指导老师马林诺斯基教授。他不仅同样敏感地决定并直接指导费老编写《江村经济》这篇研究论文的工作,同时还让费老将论文中的主要章节在他主持的有名的“今天的人类学”讨论班上宣读、讨论、修改,甚至重写。马林诺斯基教授这种让学生在“今天的人类学”讨论班上宣读、讨论其论文的做法,其意义远不止于提高学生所撰写的具体论文本身,而在于其对学生的学术成长及其发展所具有的重要影响和指导意义。在这方面,笔者也从自己类似的经历中得到过锻炼,有着深深的感受。

  那是在1988年前后,笔者当时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在读博士生,正在进行自己的博士论文研究和撰写博士论文。一天,笔者接到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曾毅教授的电话,邀请我到该所主办的“马寅初人口学论坛”上就自己的博士论文研究做一次报告。报告那天,下面坐着教授、副教授以及从国外回来的博士等。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报告,特别是老师们的提问和评论,使笔者受到了非常强烈的学术熏陶和锻炼,对笔者后来的学术研究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更早的一个例子是,笔者1986年在北大读社会学硕士时,对社会研究方法问题非常感兴趣,当时发表的一批论文也基本上是有关研究方法的。当系主任袁方教授看到了笔者撰写的一篇问卷调查方法的论文后,不仅打印出来作为系里的参考资料,还派笔者作为北京大学的代表,带着论文到天津参加“全国第一届社会调查方法学术讨论会”。作为一名二年级的硕士研究生,不仅参加了全国的学术研讨会,还在大会上作了调查方法的专题发言,并与众多前辈、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这种经历使笔者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学术信心,也对问卷调查方法在国内当时运用的状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正是从那以后,笔者萌发了撰写一本如何设计调查问卷著作的念头。在两年后的读博士期间,笔者顺利完成了这本著作的撰写,并于1990年出版,成为笔者的第一本著作。

  从上述几方面可以看到,导师对于学生的作用,既体现在对选择研究问题的指导上,也体现在对学生提出深入实地、接触现实的要求上,还体现在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学术交流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上。所有这些方面的启示无疑都可以成为我们今天指导学生做好研究的一种很好的参考。

     (注释从略,请参见原文)

  参考文献

  [1] 甘阳.《江村经济》再认识[J].读书,1994,(10).

  [2] 全京秀.费孝通人类学研究方法探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3]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 

(本文刊于《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谷子瑞】

上一条: ·[陈泳超]程憬先生中国神话研究简论
下一条: ·林富士: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关链接
·《民俗研究》:2024年第2期目录·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民俗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邓启耀]相、义、法:民族艺术的认知与研究方法·《民俗研究》:2023年第6期目录
·[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
·[邹艳梅]明清之际奉教士人的丧葬礼俗观研究·[庄钧然]云南鹤庆瓦猫安放“地虎”仪式研究
·[朱玲玲]民俗体育与构建区域文化共同体研究·[周全明]民间小戏研究的流变与趋向
·[周丹]从汤姆斯到Folklore·[郑新胜]关于民俗审美问题研究的思考
·[赵元征]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艺术交流与互动·[赵屾]寺庙楹联“白贲无咎”的审美意蕴及其对中国新文学审美建构研究
·[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张芸朵]“热闹”:宁夏燎疳节的身体感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