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端午:让古老的远行抵达现在
  作者:郑娜 杨凡 董晓伟 强德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24 | 点击数:13377
 

  趋势:端午节不会消失

  6、历史上,确实有很多节日因为不适应时代发展而被淘汰,您认为端午节存在这种危险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具有现代意义吗?

  萧放:中国历史上确有一些节日随着时代变化而消失,但从传统节日看,自汉魏确定传统体系以来,传统的主干节日没有衰落,而是越来越丰富,节俗主题基本没有变化,相当地稳定,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延续的载体。从这个角度看,端午节没有消亡的危险,除非中华民族文化脱胎换骨。

  端午节关联着中国人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文化传统,其文化内涵仍然具有现代意义。第一,从节俗起源看,消灾避疫是端午时节的原始主题,也是流传最广泛、最持久的节俗。在当代社会,这一原始主题依然具有现实的意义。端午传统节俗中的戴五色线,门口挂艾草、菖蒲,用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装有药草的香包等等,这些避瘟保健的节俗有着实际的生活辅助意义。

  第二,人是文化的动物,有自己的族群与特定国家意识,人们不仅需要有基本的物质生存,也需要有文化的延续。屈原的故事,因为有了端午节的周期性的讲述,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在全球化的时代,在世界文化融汇的大潮中,要守住自己的文化身份,增强民族的内聚力,传承屈原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十分必要。

  中韩之争:误解、调整与促进

  7、多年前,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在中国引起很大的震动,过了几年再来评价这件事情,您有什么看法?这件事对中国在保护端午节上产生了哪些影响?

  陈连山:中韩两国围绕端午节和端午祭的争端起源于双方交流不够导致的误解,同时也是双方各自文化中心主义过度膨胀的结果。很多中国人认为端午节是自己祖先的创造,传入韩国的端午节仍然是中国的,不承认韩国对端午节的再创造。随着中国的强大,这种心态应该逐步调整。

  萧放:2005年,韩国端午祭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功,客观上讲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件。对于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有益的警醒与触动,我们由此开始认真考虑传统节日的复兴与重建问题,让传统节日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的端午节也在2009年申请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2012-06-22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遗憾,不该成为“非遗”的命运
下一条: ·农业文化研究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武靖佳 胡燕]从村落节俗到舞台展演:溱潼会船的变迁研究·[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2023嘉兴端午民俗研讨会举行·[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李向振]冬至节俗源流及其文化内涵·[郑青]中日端午民俗中菖蒲文化流变考察略
·[叶涛]在“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召开
·“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稿启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俞玲]变“节”惟新:中华传统节俗的现代性困境与发展路径探析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黄晔 万登峰]试论端午节民俗文化促进孝感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之策略
·[何彬]端午节历史数据的可视化探索·[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