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东人达]从彝文古籍探索西南农业文明的起源
  作者:东人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6-04 | 点击数:12436
 
根据《彝族古歌》记述,由于当时“地上的人们,土也不会刨,地也不会耕,种子不会撒,禾草不能分。”杜米那确左和“两位天女”恒也阿买妮、恒亚阿买珠商议,“要将世人们,立刻聚拢来,先把山河治;治山与治水,天下第一事。第二一条呢,要教天下人,人人都种植。还有第三条,要教天下人,个个学知识。”“他们先到呀,先到东方去,便在东方呀,治山又治水。又在东方呀,在那民众中,又是传知识,又是讲技艺。他们在这里,又教天下人,教他们种植,教他们耕地。教人锄杂草,教人种荞子。麦种怎样播,荞籽怎样点,样样都在传,件件从头起。过了不多久,东方的人们,大家通通呀,都有了知识,教学会种植。这样一来呢,还不到半年,美丽的东方,平原阿扎地,荞子一片片,花色多艳丽;麦地不见边,麦穗多整齐。”“疏通东方河,理好东方水,河水疏通后,杜米那确左,就和天女俩,来到了北方。又把北方河,又将北方水,条条来疏梭,引人北海里。”结果,“东南西北方,处处都一样:荞麦绿油油,棵棵长得壮……”。[8](P98—123)
在父权制的部落联盟里设立了专职的农业生产管理人员“司农”,乌阿庇是当时有名的司农官。“司农乌阿庇,他来管庄稼,庄稼如何长,哪块长得好,哪块长不好,全都由他定。酒献乌阿庇,他研究知识,他传授于人,教人来种植。”
在乌蒙山腹地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的彝族村寨裸嘎,还流传着我国最早的少数民族原始戏剧之一的“撮泰吉”,俗称猴变人的“变人戏”。在当地已经流传了五六百年,而剧中最年长的角色阿布摩为1700岁。内容是氏族社会的农业生产与祭祀活动,其中的一个主题是4位“撮泰阿布”长途跋涉,给另外一个部落送粮种。[3](P26-27)反映出当时不同氏族之间在农业生产方面的相互支援。2004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四川大学考古系联合考古队,在威宁县中水镇首次发现了西南范围内的商周时期祭祀遗址,据考古人员推测,祭祀活动可能与祈求降雨有关,说明当吮农业生产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四、普通劳动者推动生产力进步
 
在彝文古籍中有多处母猪耙地的记载。如:“天还未形成,地未产生时,母猪耙地,曾经有其事。”“武以洛吐山,住三家穷人,有三袋良种,遍地撒下了,无耙来耙地。到次日早晨,有头大母猪,大样地出来,耙着平坝地。”“此事发生后,给母猪卸耙,套水牛颈上,把水牛驯服。由此而开端,巧手来绘画。”[2](P300—303)在彝文古籍的插图中,就留下了多幅有关的作品。既有“拖杷猪”,又有一个农夫驱赶水牛耕作的“一人耕田养万人”。以及全过程的“驯牛图”、“驯马图”。①反映了劳动者对畜力驯化和利用的探索。
西南古代农业的一项代表性成就,是培育出了人们赖以生存的作物荞麦。荞麦适合于高寒山区的气候,至今还是山区各族群众的重要食粮。《物始纪略•荞的由来》记:“在那远古时,开天之后,辟地之后,生说话横目人。五谷未出现,荞子先出现。在代吐山里,什腮则、勺洪额两人,要到深山中,要采珍宝果,要摘珍宝叶。还未到深山,来到途中时,见一种植物,生长在路旁,结籽黑沉沉,杆子绿油油。什腮则采摘,放在口中尝,取名叫荞子。什腮则、勺洪额两人,摘一把荞子,很快就回家,来到家中后,派够阿娄,到高山平地,撒下那把荞,四方荞旺盛,覆盖了中央。荞子当粮食,五谷从此生。在东南西北,开垦地种养。有荞即财富,一度威势大,唯养子而已。”[2](P255—258)
彝族先民在远古的采集活动中发现了野生茶树,并进行人工栽培,对这一中国特色饮料的产生作出了贡献。彝文古籍在叙述诸项发明创造中,大多记有发明人的姓名,而在关于茶的记载里,只说“一对男女”是发明人,“一对男女”应为劳动群众的代称。
《物始纪略•茶的由来》记:“茶的根由,说来有头绪,高大的树,荫深枝叶相结合,异味的苦叶,遮天蔽日,君喝后施令,臣喝后断事,师喝后祭祖。盛名东方传,宝树生西方,汇集到彝地。”“有一对男女,到深山箐林,伐奇木异树,采珍奇木叶,品尝甘苦味。一日尝百样,尝到末的天,奇珍异木,葱郁郁、绿油油。这种奇树叶,蜂采后心明,兽吃后眼亮,这一对男女,攀折下一枝,回到家中后,用银锅来煨,用金杯来盛。献给君长喝,君喝后施令,施出了明令,耳明眼也锐;献给臣来喝,臣喝后断事,事断得清楚,心明眼也亮;献给师来喝,师喝后叙谱,谱序得清楚。”“这样以后,这一对男女,在一起商议,精心栽培茶,栽在园子中,栽培出茶叶。”[4](P188-199)
无名的“一对男女”,是茶叶的成功培植者。而参与过此项活动的,还有“恒赛易之女,恒赛易之子”,“尼伟娄愁尤,能沽郎多脑”。尼伟娄愁尤,是尼伟即今四川宜宾一带的娄愁尤氏族的女子;能沽郎多脑,即今成都一带能沽氏族的聪明男人。《增订爨文丛刻(下船)•呗耄献租经》记,著名毕摩阿都尔朴在彝族的发祥地之一堂郎山上,“摘茶叶”、“舀茶水”以“祭四方”,可知彝族先民对茶的重视及应用之广泛。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手工业也得到相应发展,产生了纺织、冶金、擀毡、酿酒、制缆、建桥、造船、建屋等各项工艺。在彝文古籍相关的记述中,无不显现了普通劳动者阶层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国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罗庆春]穿越母语:论彝族口头传统对当代彝族文学的深层影响
下一条: ·[李浩]论唐代乡族势力与乡村社会控制
   相关链接
·[俞杰]滇池神马传说:文化交流与祥瑞宣传·[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
·[任正]传说的地域性表达与共同体意识建构·[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
·[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郑小红 刘敏]文化产业繁荣前提下西南地区民间美术发展的地域因素研究
·[张宗建]鲁西南地区年画画店、产地及文化区研究·[普泽南]1950年代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电影放映述略
·[张小军]鬼与灵:西南少数民族族群的“鬼”观念与传统帝国政治·[陈芳 何雨彤 王倩]西南地区“变婆”故事之研究
·[察应坤]沙土褯子考证·[龙圣 李向振]病患:变婆故事的社会隐喻
·[田素庆] 穿越时空的重现·[陈芳 杨宇鑫]中国西南和日本“竹生”神话之比较研究
·[李斯颖]盘瓠神话与其多元化仪典演述探析·[马克·本德尔]举证策略:以彝苗史诗民间物质文化和环境意象为例
·[马克·本德尔]印度东北与中国西南的民族志诗歌·[刘锡诚]三千里路云和月
·[王璐]汉语“民族志”溯源再议——以中国早期西南边疆民族调查为例·[管彦波 李凤林]西南民族乡土传统中的水文生态知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