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陈平原]俗文学研究视野里的“潮州”
  作者:陈平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26 | 点击数:14292
 

  周作人对中国民俗学的贡献

  读周作人文章,很早就注意他如何谈论我的家乡潮州。最为直接的,是两则序言:一是1927年4月3日的《〈潮州畲歌集〉序》(见《谈龙集》),一是1933年2月24日的《〈潮州七贤故事集〉序》(见《苦雨斋序跋文》)。前者回忆当初自己在绍兴征集儿歌童话,“到了年底,一总只收到一件投稿”;到了五四前后,由于北大同人的合力提倡,此举才引起广泛的关注。后者则在表扬林编的同时,专论“记录的方法”,即如何避免“文艺化”:“它本来是民间文学,搜集者又多是有文学兴趣的,所以往往不用科学的纪录而用了文艺的描写,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原来的色相……”

  1918年北大发起征集歌谣运动,一般视为现代中国俗文学研究或民俗学的开端,其中刘半农、沈尹默、蔡元培固然是重要人物,可周作人的贡献更大———提倡早,工作勤,而且有理论高度。

  周作人1914年在《绍兴县教育会月刊》第四号上登启事:“作人今欲采集儿歌童话,录为一编,以存越国土风之特色,为民俗研究儿童教育之资材。”1922年《歌谣》周刊创办,周作人积极参与并一度主持。同年,周在4月13日《晨报副镌》发表《歌谣》一文(见《自己的园地》),对歌谣进行分类(情歌、生活歌、滑稽歌、叙事歌、仪式歌、儿歌),并强调歌谣研究的价值,一是文艺(“从文艺的方面我们可以供诗的变迁的研究,或做新诗创作的参考”),二是历史(“从民歌里去考见国民的思想,风俗与迷信等”),除此之外,还有第三,那就是儿童教育(“但是他的益处也是艺术的而非教训的”)。

  1923年3月,周作人为《之江日报》十周年撰写《地方与文艺》(见《谈龙集》):“现在的人太喜欢凌空的生活,生活在美丽而空虚的理论里,正如以前在道学古文里一般,这是极可惜的,须得跳到地面上来,把土气息泥滋味透过了他的脉搏,表现在文字上,这才是真实的思想与文艺。这不限于描写地方生活的‘乡土艺术’,一切的文艺都是如此。”“这样的作品,自然的具有他应具的特性,便是国民性,地方性与个性,也即是他的生命。”

  同年12月,周作人在《歌谣》周刊一周年纪念增刊上,发表《猥亵的歌谣》;两年后又联合钱玄同、常惠在1925年10月的《语丝》48期上发表《征求猥亵的歌谣启》,理由是,一“我们相信这实在是后来优美的情诗的根苗”,二“我们想从这里窥测中国民众的性的心理”。将周作人这段时间关于俗文学的诸多言论略为梳理,很容易理解为何丘玉麟会“入梦苦雨斋”,以及再三强调“我这册歌谣是先生的鼓励的收获”。

  俗文学的思想史价值

  在我看来,“并非所有的文学形式都具有思想史的意义,但俗文学的崛起与20世纪中国政治、思想的变迁密切相关,因而具有深厚的思想史价值”(参见《学者呼吁加强中国俗文学研究》,2001年10月24日《中华读书报》)。1920—1930年代潮汕地区的俗文学研究,做得有声有色,且与北京及广州学界保持相当密切的联系。了解这些,你对丘玉麟、林培庐、杨睿聪等潮汕学人的工作,不能不表示由衷的敬佩。他们的编著,并非古已有之的乡邦文献整理,而是深深介入了现代学术潮流。

  如果再加上出生于广东海丰(广义的潮汕人)、毕生致力民间文学及民俗学研究的钟敬文(1903-2002),那么,1930年代潮汕学人的俗文学及民俗学研究,实在让人刮目相看。1920年代中期,钟敬文到广州的岭南大学国文系半工半读,参与组织民俗学会,编辑《民间文艺》、《民俗》及民俗学丛书,开始其漫长的学术生涯。我关注的是北新书局1927年出版的钟敬文编《客音情歌集》和《歌谣论集》,那是其歌谣学工作的起点。后者收集发表在《歌谣周刊》上的诸多论文,对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歌谣”观念很有益处。

  将1927年出版的《歌谣论集》、《客音情歌集》和1929年的《潮州歌谣》、1930年的《潮州俗谜》、1933年的《潮州七贤故事集》等串起来,再捎上引领风骚的北大教授周作人,以及在北京和广州两地来回穿梭的顾颉刚,你可以想像当年潮汕与外界的学术联系。

  据另一位潮籍俗文学家、丘玉麟的弟子薛汕称,求学北京对丘一生影响极深:“记得他壁上所挂的旅平照片,穿着西装,握着手杖,倚于巨大城门拱下,一种风沙中的雅趣,比读呆板的课本,更能引起我的心动……”(薛汕《山妻夜粥的歌者》)。不是关起门来称大王,也不以“省尾国角”妄自菲薄,而是积极参与当代中国的学术文化建设,这点精神与志气,很让人感动。

  作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读书人,谈论潮汕文化,需要“同情之了解”,更需要切切实实的体会,以及深入骨髓的探究,而不是什么“提倡”或“表彰”。以前觉得这不算什么正经学问,属于“土特产”或“边角料”;可最近二十年,随着史学观念的转变,尤其是微观史的兴起,从边缘看中心,从山村谈历史,挑战大而无当的宏大叙事,区域历史及方言文化日益得到学者的关注。我相信,随着学术风气的转变,像潮州方言、潮州戏、潮州歌册、潮州音乐、潮州大锣鼓、潮州饮食(潮州菜、工夫茶)及工艺(陶瓷、木雕、刺绣),还有众多礼仪与风俗,作为潮汕人审美趣味及文化传承的活化石,将逐渐进入新一代学人的视野,其研究成果也将反过来影响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0-04-1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纪潮]图腾的幻象
下一条: ·[贾芝]我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
   相关链接
·[李盛]文艺现代性的中国实践·[陈泳超]论仪式文艺的功能导向
·[程梦稷]从“新国风”到“歌谣学” ·[朱佳艺]地方性知识的转换:降水母传说流变考
·[王渭清]"非遗"保护视野中的宝鸡民间歌谣·[王敏琪]民间文学视野下歌谣的比较研究法
·[曾越洋]喝彩的“污秽”和认知构建·[湛晓白 赵昕昕]清末来华西人歌谣收集活动的文化史考察
·[程梦稷]是谁作此预言签:民间文学视野中的古代谶语歌谣·[王均霞]眼光向下的性别回应:中国现代早期民俗学研究中的歌谣与妇女
·[日][芹泽知广]供品、馈赠与祭宴·[王惠]同乡异地的“祖先”
·[张志娟]西方世界的中国“歌谣运动”·[廖元新 万建中]学术史视角下歌谣与生活的关系
·[罗兵 苗怀明]从民间信仰与通俗文学的互动看五通神形象的演变 ·[崔若男]术语互译:ballad的汉译与歌谣运动研究
·[李素娟]程式化表达:词语、句法及主题·[张志娟]西方世界的中国“歌谣运动”
·[袁瑾]民众的诗情:歌谣研究70年综述·[李翠含 吕韶钧]游戏仪式与文化象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