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钟敬文]斗牛的起源与农耕[1]
  作者:钟敬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4-09-03 | 点击数:13266
 

        以上我们把阐明本文要旨所需要交代的话一一述过了。在此,我们要来简切地结束了本文的主要论点。

        大约当我国已进入犁耕的周代,某地方的民众为了要使他们的经济生活所深重地依赖着的家畜(牛)之体力增进健壮(或彼此要竞较它们的壮健),所以在秋收之余或将从事于春耕之时,大家乐于赶着正在隆重地举行祈谷或报赛典礼的际会,兼行这种角斗的比赛。在“为生活”的实利意义之下,他们藉此娱神并以此自娱。

        这种风习,自发生至今,为时已约二三千载,原意当早被忘却(至少忘却了一部分),表现的方式也有不少“变本加厉”之处。但我们倘加以精细的考察,它的起源的时代及原因,并非怎样难以捉摸的。

        普列汉诺夫曾经这样说过:“我们毫无什么能力可以说在他们的生活上(他们,指文化上未开展的原始人),游戏比维持生活所必要的活动,占着更大的意义”(见普氏所著《再论原始民族的艺术》一文)。这是我所以要把现在尚保存着农业风的金属社会中的斗牛风俗,解释为起源于远古初进犁耕时代,与当日民众实际生活有迫切关系的娱乐之理由的说明。

 

1931年6月2日作于杭州

[1] 节选自《金华斗牛的风俗》,引自《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

[2] 见马氏所著《精神科学慨论》第八章。

[3] 一切宗教(原始人的自然在内)的产生及作用,并不像玄学家所想象的那么神秘奥妙,它和人类的物质生活是有拆不开的深密关系的。不过,它穿了一件看似奇特的服装表现着罢了。所以斗牛的习惯(其实,民间的许多习俗亦然),带着宗教的意味,不但不妨碍它与实际生活的密切性,并且可说反足证明这一点。

[4] “可靠的材料”指河南安阳小屯出土的甲骨。关于殷墟的时代,罗振玉氏云:“安阳之墟,为武乙所都,殆无疑义,”(见罗氏《殷墟员卜文字考·考史篇》)。

[5] 引语见程仰之先生所著《殷民族的社会》,刊于广州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十六期。参看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6] 古埃及人最崇拜牝牛及太阳,以牝牛为天神(参见酒卷芳男氏的《历史以前》)。都达人所尊敬神圣的水牛,饲育于榨乳僧。榨乳时,皆须行极严重的礼节。详见斯泰尔氏《异域的人民》第二四章。

[7] 《庶物异名疏》云:“郑玄调‘?’设于角,‘衡’设于鼻,如?状。释之如?状者,汉时有置于犬之上,谓之?,故举以况衡。”

[8] 据我所知,广东、浙江等省,皆有此俗,又元宵儿童的灯会,其灯形模仿各种动物。纸鸢亦然。 

(来源:钟敬文著:《谣俗蠡测──钟敬文民俗随笔》,巴莫曲布嫫、康丽编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钟敬文]古代民俗中的鼠[1]
下一条: ·[马昌仪]论猪的文化品格
   相关链接
·[杨俊安]文学与民俗的交融:《窦占龙憋宝》中的民俗生活·[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
·[贺少雅]冬至消寒会考论·[林旻雯]民俗生活中的掷筊实践与衍变
·[李建宗]书写青海民俗生活的皇皇巨著 ——简论《青海民俗志》·[黄涛]从百姓口头采集俚言,用民俗生活阐释语义:《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俗语》的编纂思路与学术理念
·[陈杭勋]多点民族志视角下民间传承群体及其实践与民俗节日差异化·[陈杭勋]多元主体理解与建构下的民俗文化多样态存续
·[陈杭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乡土社会对文化行政的适应与利用·[黄龙光]民俗艺术田野调查与艺术民俗志书写
·第二届“农耕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学术研讨会在南京高淳举行·田野║ 从民俗生活实践走近地方文化:布里亚特蒙古族传统文化考察记
·苗族鼓藏节里的斗牛文化·[王辉]民俗生活与文化心理的呈现与反思
·[黄静华]作为民俗生活实践的拉祜族“厄莎”叙事·山东省民俗学会“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民俗生活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徐赣丽]公共空间与民俗生活·[陶立璠]现代生活与传统生活的对接
·[刘秀峰]浙江缙云张山寨“七七”庙会研究·体育文化建设高级研修班举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