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高丙中]“民俗志”与“民族志”的使用对于民俗学的当下意义
  作者:高丙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8-31 | 点击数:14521
 
刚才郭于华问我:民族志从它的发端走到今天,其实已经非常大地超越了它早期的这种传统民族志和经典民族志的问题,已经为各个不同的学科所使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族志的研究与写作,实际上没有办法在他我之间做一个截然的区分,所以我觉得用这样一个我对我群、我对他群的区别可能很难把这两个东西区别开,这个地方还需要论证和讨论。而民俗志的合法性到底在什么地方,如果它是作为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和民族志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再有一个问题,既然民族志已经被很多学科,包括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等等所应用,为什么就不能被民俗学所应用呢?
对这个问题,我认为:人类学民族志领域的发展是有这样一个历史的过程,但是我与他之间本来是有这个界限的,就是说在学科衍生、形成的时候,理想类型是要有的,后来才产生了这些变通。这些东西都是在我们的观念里面,如果我们的观念里面不能清晰地界定它的话,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它就不是它了。
这个时候,恰恰是后面的这样一个发展阶段,需要另外一个概念进来,才能够建立另外一个理想类型,并与前面的理想类型形成一个对照。然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做的田野才能有一个清晰的相互之间的边界,就是需要这样一个新的范畴,来建立一个新的理想类型以区别。民俗志与民族志的对举,是对通过呈现日常生活来进行文化研究的学术活动的细分,区分两种对象关系的知识生产,既可能有利于它们各自发展,也可能有利于它们相互丰富。
这些问题可能是给我们大家提出来的,要用我们大家的学术实践来回答的问题。我认为一个概念被推广、扩散开来用的时候,有一种情况是一种普遍的东西被普遍地接受了。但是在往前推的时候,总是会遇到一个强劲的对手,而这个对手的出现,才是产生一个新东西的机会。
当民族志这个概念推到民俗学这块时,就是这样,就差这一块,因为我们就是以做自己本土的东西为特色的,并且还有一个古老的民俗志传统,只不过你们原来不重视,看不见我们这一块,所以你们不考虑我们这个东西的存在,就往我们这里推,后来发现这一块是存在的,就像水总有涯,海总有岸,你总要推到边界的,这个时候就会产生一个新的东西。我觉得恰恰是民族志后面的发展,让民俗志所代表的这一块被重新定位成为一个必要,恰恰是说总有这种一个角色,在知识生产的领域会产生一个新的机会。民俗学界不是没有人采用民族志的范畴,恰恰是有不少的人在用。我们的主张是,不管你认同什么学科,只要你以国外社会或其他族群的日常生活为叙述的对象,你就在做民族志;只要你以自己的社会的日常生活为呈现的对象,你就在做民俗志。是否进行这种分工,是有不同的学术后果的。学术的精致化是与细分相联系的。只用民族志一个概念,淡化以我群为对象和以他群为对象在知识生产上的差别,是有些可惜。
最后我需要强调,人类学跟民族志不是一个对等的东西,人类学是以民族志为基础,但不是对应关系。而民俗学跟民俗志也同样不是对应的东西,民俗学是一个专业圈子里面的人的认同范畴,但民俗志是我对我群的文化呈现方式,作为一个文本的方式,所有的学者研究我族、我群的时候都可以采用这样一个东西。
 
本文原载于《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1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巴莫曲布嫫]田野研究的时空选择与民族志书写的主体性表述
下一条: ·[王建民]论研究方法和方法论在人类学学科建设中的地位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3-4月受理)·[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