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顾农]汉乐府的雅、郑之争
  作者:顾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8-12 | 点击数:5458
 

  三

  雅、郑之争后来一直未断,经常有人弄出古老的雅乐来希望朝廷承认并采用,但在实际生活中不起太大的作用,“至成帝时……郑声尤甚”(《汉书·礼乐志》)。到绥和二年(前7年),汉哀帝解散乐府,情况发生重大逆转。哀帝的诏书道:“郑声淫而乱乐,圣王所放,其罢乐府!”(《汉书·哀帝纪》)他所要取消的实际上只是采集民歌并进行加工的工作人员,而“郊祭乐及古兵法武乐,在经非郑、卫之乐者,条奏,别属他官”(《汉书·礼乐志》)。根据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等人建议,罢去四百四十一人,保留三百八十八人,归入“太乐”。从此,雅、俗两个音乐机构并存的局面被取消了。采集民歌的工作一度中断。

  俗乐虽然在哀帝的朝廷上失去地位,仍然十分流行,被遣散的乐工流入民间,很可能恰恰增强了俗乐的传播,使之产生更大的影响,《汉书·礼乐志》说:“百姓渐渍日久,又不制雅乐有以相变,豪富吏民沉湎自若。”这也正表明了汉哀帝的彻底失败。当时许多知识分子也非常欣赏“郑声”,例如著名学者桓谭就是一个典型,详见其《新论》及《后汉书·宋弘传》。

  乐府机关虽不复存在,其成果与影响却决不是一道圣旨就能取消得了的。

  东汉未立乐府,但有一个新设的管理民间音乐的“承华令”,主管黄门鼓吹乐,“天子宴群臣之所用焉”(《隋书·乐志》)。这时表演的还是相和歌、铙歌之类“郑声”而非雅乐。东汉时代黄门鼓吹乐与大予乐主管的雅声并立,实际上恢复了哀帝以前雅俗并存,以雅乐装点仪式门面、以俗乐为日常实际享用品的局面。

  东汉朝廷也曾经派人到各地采风,如光武帝刘秀“广求民瘼,观纳风谣”(《后汉书·循吏传叙》),汉和帝刘肇“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后汉书·季郃传》),直到汉末的灵帝刘宏还有类似的举动。但这时没有像西汉乐府那样的机构,也不是通过黄门鼓吹乐来做此事,采风的政治意味甚浓,重点在于通过各地的歌谣了解情况特别是地方官的优劣。尽管这种特使活动的主要目的并不在音乐文学方面,但意义仍然非常重大,现存的乐府诗以东汉时代的为多。

  四

  汉代有些采集来的歌谣没有为之配乐,还有些歌谣不是朝廷采集而是从其他途径得到记录的,严格地说这些作品因为未入乐而不足以称为乐府诗,但也是很重要的材料,如果从文学的角度看,它们与乐府诗并没有什么原则的差别。《乐府诗集》收录这些作品入《杂歌谣辞》。

  《乐府诗集》明汲古阁刊本

  与此相反,可能有若干乐府诗虽然曾经入乐,后来却脱离音乐,失去标题,于是就被泛称为“古诗”。这些诗中往往还保留着曾经入乐的痕迹,例如有些句子带着歌人口吻,有割裂和拼凑的痕迹,运用乐府套语等等,有些“古诗”前人引用时往往迳称为古乐府。从文学的角度看,这些诗也确实可以视同乐府诗。“古诗”中有些是民歌,有些是文人之作,有些是经过文人加工的民间作品。《孔雀东南飞》(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属于第三种情形。

  但“古诗”中也有些是与音乐没有什么关系的所谓徒诗。由于那时乐府诗影响很大,所以诗人有时也会采用一点歌者口吻,外貌有点像乐府诗,而实为徒诗,《古诗十九首》应属此种类型。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2016年8月3日15版
【本文责编:商小琦】

上一条: ·[徐彬 孙黎丽]明清徽州家谱的特点及其价值
下一条: ·[刘宗迪]《山海经》:并非怪物谱,而是博物志
   相关链接
·[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吴家敏 李雅嘉]“兔兔这么可爱”
·[李雅洁]论女性在节日中的多样化角色·[郎雅娟]图案的比较与阐释
·[贺少雅]冬至消寒会考论·[贺少雅]乡村移风易俗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及其运行逻辑
·[贾志杰]神话在有声读物中的知识性与艺术性呈现·[梁雅明]黄河文化视野下的河洛“福”文化的当代传播与再造
·[胡雅丽 杨立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生产的过程与机制研究·[贺少雅 孙英芳]民间礼俗的生成机制及其文化再生产
·[郭炳亮 李雅宁]北宋山西寺庙碑刻、题记所见“郡主千秋”考论·[意]朱泽佩·科基雅拉:《欧洲民俗学史》
·[李干]台湾泛文面族群的 “出草”习俗之动因与UTUX观念的关联性初步考察·[李卓雅]南蛮盗宝型故事探析
·[薛翔]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蒙古袍生产现状分析与研究·[曹祎媚]文化产业发展对非遗“雅化”转向的影响研究
·[萧放 贺少雅 鞠熙]文化礼堂建设的经验、问题与对策·[任雅萱]生者与亡者的对话
·[任雅萱]民间的“正统”:明清时期姜太公风物传说的时空结构 ·[王雅琦]畲族民歌非遗保护实践及反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