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冯天瑜]中国路径与“文化自觉”
  作者:冯天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6 | 点击数:7768
 

  概言之,清末改革派倡言“中体西用”,较之昔时的文化自闭是一大突破,其实效则是机器工业、近代文教、近代官制、军制的引入,中国获得宝贵的文化新质,然而,由于政治制度和观念领域深层变革的滞后,“中体西用说”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体用两橛”境地,谭嗣同(1865-1898)将其批评为“不审”,并力陈“道之不离乎器”,“器既变,道安得不变?”(《谭嗣同全集》,第197页)兼通中西的严复(1854-1921)则评述:

  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议者必欲合之而以为一物。(《与外交报主人书》,《严复集》第3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58页)

  认为中学与西学各有体用,中体与西用的勉强拼接,实为牛体马用,无法成功。严复考析洋务运动实践,批评其“盗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8页),无以救中国。

  为克服近代中国“体—用对立”困境,严复设计“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范式,试图融通体用,但该说依凭西学的体与用,并未找到中西文化的涵化路径。以后,有学人提出“西体中用”说(李泽厚),却仍然没有克服体用割裂之弊;又有学人提出“中西互为体用”说(傅伟勋),庶几接近现代中国文化的实际状态,然而此说尚待深入的学理论证,更需要在践行性展开中得到检验。

  三

  中国是现代化的迟到者,“追赶”二字为百余年情状的写照。在追赶途中,山阴道上万千风光纷至沓来,目不暇给。鲁迅1919年在一篇随感录中说:

  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自不许“妄谈法理”以至护法,自“食肉寝皮”的吃人思想以至人道主义,自迎尸拜蛇以至美育代宗教,都摩肩挨背的存在。(《热风》)

  面对中国社会的“多重性”,国人提出过应对之策,如孙中山力主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又在资本十分薄弱之际便警告要“节制资本”,试图将现代化与防范现代化弊端两级课题“毕其功于一役”,一并加以解决,这是国人交出的一种深谋远虑却又具有民粹倾向的答案。

  几重变革交叠的复杂局面,在现代化进程大大加速的当代尤显突出:世界文明史几个世纪以来现代化进程的种种历史性课题,竞相在现代中国共时性呈现,就今日中国面对课题的多重性、繁复性而言,既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没有先例,综览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也罕见其匹——

  (一)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又称“第一次现代化”。

  自洋务运动引入机器工业以来,一直在进行此一转变,截至20世纪70年代中叶,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完成程度大约在60%(参见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页)。2008年第一次现代化程度约为90%(同上书,第17页),故1978年以来的三十多年,还要继续完成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未竟之业。时至2007年,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指数为87%,在全球131个国家中排名70位(参见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1页),属于“初等发达国家”,或称半现代化国家,也就是说,时下的中国也还只完成工业化任务的大部分,估计到2020年前后全面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即工业化)。总之,19世纪中叶以降的百余年间,包括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及今后十年,中国首先要实现“第一次现代化”,即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科学与民主的倡导,“启蒙”的呼唤,便是此一转换间的文化诉求。

  (二)从国家统制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

  这是对“苏联模式”的突破,时下正在探寻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的辩证统一之路。前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工业化的一种进路,作为一种“集权-动员式体制”,曾取得工业化的显著实绩,但又存在严重的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僵滞之弊,终于在冷战较量中败下阵来。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便是扬弃20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仿效过的苏联计划经济及集权政治模式,发挥市场的动力机制,使经济、社会及文化赢得巨大活力,中国从物资短缺的卖方经济向物资充盈的买方经济转化,文化产业方兴未艾,第一次现代化进程得以加速,并为第二次现代化的展开奠定基础。走出“苏联模式”,经济-文化事业追索市场与计划合理配置之路,经济与社会、文化同发展,是三十多年改革的重要内容。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2年01月16日15 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就像修复一幅历史风俗画卷”:“满族民间故事”普查项目落幕
下一条: ·[邱华栋]萨尔曼·拉什迪:智慧神鸟
   相关链接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朱韵伊]表演传统的新生及其受众的饭圈化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
·[刘雨婷]锦绣鞠艺·[何潇 俞冰]共同富裕视野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路径刍议
·[郭春祺 梅文娟]“文化自觉”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柯小杰 王君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服务民族学专业教学·美国《西部民俗》“中国民俗学的新方向”专刊评介
·[郝倩]年俗中的“内丘神码”暨张夺村民对其认知程度·潍坊风筝会联动《王者荣耀》,让传统文化传承跨越时空界限
·[吕韶钧]“娱乐时代”的文化自觉·[丁木乃]新冠肺炎疫情下凉山彝族禁食“野味”的生态伦理思考
·[杨煜坤]困境与超越:“轻文明”图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生存境况思考·[任积泉]新时代背景下河西宝卷传承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萧放 贺少雅 鞠熙]文化礼堂建设的经验、问题与对策·[范长风]医患之间的共情与病痛叙事
·探索节庆活动数字化 为传统文化活化带来新方式·[刁统菊 骆晨茜]传统手工艺与当代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