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朝戈金:发展“一国多民族”的民俗学
——在钟老逝世十周年祭日座谈会上的讲话
  作者:朝戈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3 | 点击数:7003
 

  再者,一国多民族的民俗学方向,还有增进族群之间相互理解和沟通的作用。民族文化,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得到较充分的发展,在交流中才能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文化间的充分沟通和了解,是进一步消除误解的基础。据统计,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生在一国之内的所谓“民族地区”的冲突,在数量上和规模上远远大于发生在国与国之间的冲突,说明在今天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协调和处理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当今社会将要面临的巨大挑战。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在局部地区导致某些不平衡和新矛盾的凸显。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既在民间层次也在精英层次增进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对话,有助于以非行政命令的、非官方的方式发挥作用。这种作用往往又是官方的方式所不能替代的。诚然,在倡导多元文化政策的时候,我们应当时刻牢记,“多元”本身并不是目的,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才是社会发展的宗旨。

  最后想说明的是,按照我的理解,钟老深刻领悟到,文化的差异是不能人为地、简单粗暴地消除的,至少在中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不会、也不应当消除,因为这样的做法,拿各国的实践来考量,不仅在伦理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也往往会导致紧张局势的升级。文化的差异,说到底,与自然环境的差异之间有奇妙的对应关系,是我们这个星球上自然环境和气候具有差异的结果。有统计表明,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往往是语言种类最多的国家和地区,说明语言壁垒的形成,民族集团的形成,是受制于自然环境的,而不是人为“建构”的结果,也就不能用简单的人为的方式予以消除。

  总之,钟老的关于一国多民族民俗学的思想,是胸怀天下,高瞻远瞩的,是既有学科意识,也有伦理高度的。从费孝通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到“多民族的民俗学”的阐释,他们在思想的深度上,在对民族文化建设的使命感上,是相同的。

2012年1月12日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吕启祥]平淡之中见真醇──我所认识的钟敬文先生
下一条: ·[赵宗福]昆仑仰止 难忘师恩──恩师钟敬文先生逝世十周年祭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3-4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
·[钟进文]向一生追求进步的人民的学者致敬 ——我和钟敬文先生的几个小故事·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
·[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萧放]钟敬文人民文化观及其学术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