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姜飞]美国文化寓言:从“大熔炉”“沙拉碗”到“织锦”
  作者:姜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1-18 | 点击数:12188
 

  突破文明冲突论 理性回归“织锦”的美国文化特征

  相对于亨廷顿为代表的民族主义的政治观点,在美国的文化研究群体中,还有一批理性、学理、客观看待美国文化现实,实施美国文化建构的学者群体。

  1998年,娣根(Deegan M. J)首次在她的著作中用“织锦”(tapestry)来比喻美国文化特征,尤其是将“织锦”与“仪式”结合起来谈:“仪式创造了一个文化体验、文化象征和文化价值的社区展示舞台。这些仪式能够衍生、改变、破坏和保有意义,在美国,不同仪式可以同步且快捷地介入这几个过程。从这些复杂、动态的生命织物中,锻造出一种织锦——带有可辨识且意义丰富的形象和象征的织锦。”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跨文化传播研究学者Wendy Leeds-Hurwitz认为“织锦”的比喻是一个折中方案。这个有关“织锦”的比喻明确地朝向对多元主义的积极肯定。而“织锦”比喻中,尽管也是由个性化的丝线编织而成,但织锦则是在将个性化的丝线有机并置并视为在一个崭新的整体过程中展现某种“期望中的形象”(intended image)。

  研究者看到,“织锦”的文化寓言更强调了美国境内多元文化的融合,巧妙地将文化个体的个性范围从“沙拉碗”的过于独立性进行收缩,收编为一条丝线,作为编织美国这一宏大文化“织锦”能够运用得上、贯穿其中而又仅仅保留着“织锦”所需要的某种特定颜色,并在“织锦”必要的时点上有效地织入锦缎。

  这样,五彩斑斓的织锦从形式上依然保留着多元文化背景的个体和族裔汇入美国的多元文化色彩,但这个织锦不再是随机性的五色杂陈,而是通过“文化设计”或者个体自觉,有机、主动、灵活地融入到织锦的过程,从而在织锦上立体成像,千丝万缕,多元色彩,多重色调地凸显形成某种统一主体性的美利坚文化理想形象。这或许才是当下美国文化自觉和文化发展的主流特点和方向。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年11月18日 15:2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学者:民间文化遗产要避免当成政绩工程来经营
下一条: ·叶朗: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文化时代
   相关链接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王雨铭]城镇化进程中豫北乡村社会集市文化研究
·[林德山]历史叙事与景观生产:日照茶文化研究·[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
·[段青丽]泰山周边玄帝文化研究·第五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1号通知
·[彭牧] 丹·本-阿莫斯:高擎“民俗学之火”·美国著名民俗学家丹·本-阿默斯逝世
·《中国香文献集成》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和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收录·[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
·[辛灵美]东夷文化基因中的鸟图腾崇拜·[刘欢]从江县摆翁村盘瑶服饰文化研究
·美国《西部民俗》“中国民俗学的新方向”专刊评介·[菅丰]民俗学的悲剧:学院派民俗学的世界史纵览
·[王加华 李燕]眼光向下:大运河文化研究的一个视角·[宋明艳]日本学界傩文化研究文献辑录:学者群像与成果述评
·[何红艳]内蒙古剪纸艺术探究·[车韦萱]罗杰·亚伯拉罕与美国民俗学的公共性实践
·[毛晓帅 ]桑德拉·多尔比个人叙事研究述评·[张丽君]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美国公共民俗学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