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专题║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于现代温州如何办好“拦街福文化节”的讨论
  作者:刘魁立 陶立璠 刘锡诚 叶大兵 倪钟之 连晓鸣 田建民 黄涛 武宇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15 | 点击数:32934
 

  拦街福──温州人的狂欢盛宴
  Lanjiefu: Carnival inWenzhou

  陶立璠
  TAO Lifan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Vice President ofChinaFolklore Society; Professor with Center for Research of Folklore,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拦街福”在温州地区长久传承一定有其内在的原因,尽管我们说当下是在恢复它,恢复的时间也不是很长,但正如大家所说,它是我们心中的一个东西,心中的东西不会轻易地消逝掉。

  温州是文化灿烂的东瓯名镇,今天完全发展成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我们参加了“拦街福”活动的开幕式,看到了温州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同一个舞台共处,和谐地发展,是非常令人感动的一件事。传统文化活动“拦街福”重现了温州历史文化的魅力。温州被称作“鹿城”.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吉祥之物,象征福禄的意思,是财富的象征。这与今天温州人在改革开放中创造的“温州模式”是一脉相承的。温州人之所以敢为人先,不仅做到了民本和谐,而且将财富之路铺到了全国,铺到了全世界。我想这得益于她有一个很好的名字,就是“鹿城”的“鹿”字。温州借着“鹿”这种吉祥的符号,创造了像“拦街福”这样的文化。财富和文化是连在一起的,敢于创造财富的人,也善于创造文化。

  温州人杰地灵。历史上以手工业发达著称,是青瓷的发源地之一。造纸、造船、丝绸、绣品、漆器、鞋革等也很发达。南宋时期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就有了“一片繁荣海上走,从来唤作小杭州”的美称。温州还是南戏之乡,高明的《琵琶记》是古典戏曲的代表作之一。至于“永嘉学派”和以“永嘉四灵”为代表的诗派,尽人皆知,是雅文化的杰出代表。这里我们所说的温州历史文化,作为雅文化母体的民俗文化以及今天我们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中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美术、民间手工艺等,在温州都有着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价值。

  2005年非遗保护工作全面开始以来,通过普查,温州共确定了非遗线索55万条,有价值的27万条。在这个基础上,乐清黄杨木雕、细纹刻纸,温州古瓷,泰顺药发木偶等,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在“拦街福”现场都看到了。这些艺人创造的精美的民间艺术品是温州的骄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家级的有17件,省级的有43件,市级的有203件,县级的有786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中,国家级的有6人,省级的有64人。这些对于温州文化建设、对于温州的强市建设有重要意义。现在全国很多省都要建经济大省,还要建文化大省,在经济和文化之间很多领导会把目光投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州也是如此。这些文化在“拦街福”活动中一一展现出来,具有振奋人心的力量。

  全温州的人都会在“拦街福”活动中享受文化遗产带来的欢乐。“拦街福”是温州民间文化的总汇。温州有许多的节日,为什么“拦街福”尤其吸引人?我想原因有三个。

  一是它的历史悠久。“拦街福”习俗早在清代就在温州民间流行。据史料记载,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到农历三月十五,温州主要街道都要举行“拦街福”活动,这时街头巷尾家家摆设几桌,户户相连,花卉、古玩等琳琅满目,还备足了物资准备通宵欢庆,可谓汇集民间信仰、民间娱乐、商业活动于一体,热闹非凡。民间信仰是“拦街福”活动的核心,可以说是民间信仰创造了温州“拦街福”这种独特的文化活动。我们不要轻视信仰的力量,如果没有信仰,就没有这样的活动,温州就不会有“拦街福”活动存在。所以在许多节日文化里,如果研究起来,有它的灵魂,就是贯穿始终的信仰。

  二是“拦街福”活动的本质是商业民俗、都市民俗。温州商业社会的发展使温州文化五彩纷呈、美不胜收。这种活动的内容表现得十分精彩,戏剧等各类表演构成了狂欢的景象,使人流连忘返,这就是文化的吸引力。没有文化就没有人气,“拦街福”是民众创造的,自然由民众来享受。温州人创造这种文化是情理中的事情,所以才能延续下来。“拦街福”活动是商业阶层发动的一种民俗活动,所以今天我们要研究“拦街福”,就必须研究温州的商业民俗和商业信仰,这些基本素养促成了“拦街福”丰富多彩的内容。

  三是“拦街福”是春节文化的延续,它不是余兴,而是让春节文化在“拦街福”的高潮中结束。因为它充分体现了中国春节文化的内涵。传统的春节是从腊八以后开始忙年,到农历的二月二龙抬头结束。温州的“拦街福”跟春节在时间上连在一起,可以说把春节的节期延长了。

  “拦街福”的文化遗产性质是肯定的,但是如何保护这种文化,特别是在都市环境中,如何使这种文化传承和发展,如何让它与旅游产业相结合,这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我觉得首先要对“拦街福”的历史渊源进行细致的考察,毕竟这种活动的历史太悠久,而在很长的时间里又中断了。结合我们的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现状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每一种民俗现象的中间都出现过断层,这个断层不是一年两年、十年八年,而是几十年甚至更多,一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把这种断层接续上,所以需要研究今天的“拦街福”活动和历史上的“拦街福”活动究竟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这是我们在“拦街福”文化研究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在都市文化中,温州的“拦街福”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与温州民俗的形成有关,与信仰有关,所以要仔细地解读“拦街福”,区别它众多的文化元素,将这些元素结合起来,确定“拦街福”的仪式。要把“拦街福”看成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它不是单纯的娱乐。我们在今天看“拦街福”的时候,要想到历史,想到今天的传承和创新。

  首先要传承,在传承的基础上再来考虑创新的问题。如果传承问题都没有解决,那就谈不上创新。“拦街福”是一种仪式文化。它有固定的时间,有具体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只是我们现在对它不甚了然。不要把今天的“拦街福”活动认为是历史的一个复制品。今天的“拦街福”活动无疑是历史的延续,但这种延续是变化中的延续。过去举行“拦街福”活动时,家家门前要摆放供桌,为什么会这样?今天这些东西为什么消失了?那些祭桌体现着农业信仰,而在今天的这种活动里面信仰的东西去哪里了?是什么让老百姓没有这种信仰了?应该很好地研究一下,不要把它看成是简单的文化组合,把民间的各种文化摆上台面就行了。另外,我的一点想法是,“拦街福”活动地点变了,原来在繁华的街区里边进行这样的活动,现在改到一个广场里边,把它变成一种广场文化,这种广场文化与“拦街福”的民俗文化是有所区别的。作为民俗文化来讲,民俗发生的地点是有它特定意义的。一种文化长期地延续下来,有传统的意义、传统的人群、传统的地点。时间、地点、参与者共同创造了这种文化。我们把它挪一个地方,人气就没有了。就像把一种植物从南方移到北方一样,环境不适应了。同样我们做这样一个活动,也应该想想这种活动要怎样与传统文化衔接起来。我们的活动只考虑到了安全问题,安全是重要的问题,如果政府重视的话,这些小问题都是不难解决的。我们有警察、有志愿者,我们曾经看到过有些活动几万人、几十万人参加,组织得好,就没有出现安全方面的问题。所以我觉得不要轻易地改变文化活动的传统地点。这种现象我们经历得太多了。比如说广西壮族的“三月三”歌圩,我曾参加过都安、巴马的传统歌圩,都是在传统地点举行的。后来为配合一次学术会议,当地领导决定改到交通发达的地方举行,改到马路边上来了,一下子人气就没有了。所以不要轻易地改变文化传承地,让“拦街福”回到繁华的街区,使人们对这种文化具有亲切感。

  谈到保护,首先要保护“拦街福”的文化内涵,可以把“拦街福”里面的众多因素进行细致的考察分解,然后整合,形成一个和传统非常接近的“拦街福”活动,这样会更加有意义。“拦街福”活动是温州人民的狂欢盛会,“拦街福”在现代温州又一次恢复举行,是一种盛世壮举。

  敢于创造财富的人也善于创造文化。“拦街福”不是一种简单文化,它的内容非常丰富,只不过我们现在只是少数人去作考查研究,总结出来一些特色,但大多数人不知道。这种文化是一种文化空间,它的里面可能在每一个角落里都分布了很多东西,这些不能只是让一部分人知道,一定要让大多数人知道。温州大学有这么多的民俗学专家,离“拦街福”这么近;温州有这么多的老者,他们都亲身经历过这些东西,所以我觉得应该很好地进行研究。“拦街福”是一种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意义在于造福地域。温州的经济发展这么快,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必然带来对文化财富的需求,所以我觉得将“拦街福”活动搞好,对温州来说非常有意义。过去一段时间主要是搞经济建设、发展经济,现在通过“拦街福”活动建设文化,相辅相成。我希望温州不仅是一个经济大市,而且是一个文化大市,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想“拦街福”会越办越好。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柳士同]节庆、假日和“文化主权”
下一条: ·[谌强]非遗保护与节日文化建设
   相关链接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
·[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
·[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王昌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圳大鹏民俗文化考察
·[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
·[郭春祺 梅文娟]“文化自觉”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
· [王霄冰]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总序·[叶晓华]客风赣韵进课堂,乡情民俗入文章
·[夏循礼]节气本草饮食民俗文化及其时代价值·[季中扬]新乡贤与乡村民俗文化治理
·[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李扬主编:《走进田野——民俗文化调查札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