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仲富兰]民俗学的渊源和民俗文化学的兴起
  作者:仲富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3-03 | 点击数:7851
 

  对“民俗”含义的不同理解,使各国对“民俗学”这门学问,也各有各的看法。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由于各自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差异很大,经历也不平衡,更由于民俗学面对的是广阔社会芸芸众生的世态百相,其包容度极为广泛,涉及面也相当庞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容易产生盲人摸象、各执一词的弊端,既难以从理论上进行高度概括,又难于构筑其体系。这也是民俗学难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以为,民俗在本质上是一种带有鲜明特点的、沟通传统与现实、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文化现象。例如当今社会依然十分流行的岁时节日的习俗。尽管在现代文明浪潮的冲击下,各项习俗产生了巨大的变异,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直到除夕,还是承传不衰。它既是中国人传统的节俗,也令当代中国人激动不已,原因就在于它是一种文化。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什么缘故呢?正是中国民俗文化之“根”的呼唤。用哲学语言来概括,民俗是物质与精神的一种“中介”。如过年女孩子扎红头绳,以“红”表示换新,以求吉利;中秋节吃月饼则象征团圆。这就是一种精神现象,又是通过许多物质生活的形式来表现的。它是在民众中具有沟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一种“中介”文化现象。

  作为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永恒的伴生物,民俗应该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说它是“古老文化的遗留物”,它又分明在现代生活中大量而又普遍地存在。搬进新式现代公寓的居民同样有相信“风水”和“照妖镜”之类的现象存在。说它是“文化较低的民族或保留于文明民族中的无学问阶级里的东西”,也不符合事实,在文明程度相当高的美国,至今仍然存在着移民国家所固有的各式各样的民俗,连它的总统也未能免俗。大量事实证明,民俗,是人类的一种基础文化,它是创造雅文化(或者称经典文化)的前提。

  “村茶未必逊醇酒”,“雅”正是由“俗”演变而来的。今天陈列在博物馆里的青铜器、玉器和瓷器,可以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然而,在他们诞生的当初,不正是民众手里使用的普通器皿吗?

  如果试图对民俗文化学下一个定义的话,是否可以作这样的表述:

  民俗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民间社区的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

  作为以民俗文化为特定研究对象的民俗文化学,它包含这样的本体结构:

  民俗文化学的内涵包括理论(功能与结构)、历史(各个朝代的历史变迁及各种断代史民俗文化研究)和应用(说明当代社会风俗的具体事象)。其外延则主要包括物质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生产、商贸等)、精神生活民俗(主要是指观念形态上的信仰、迷信、俗信、崇拜、禁忌等)和社会行为民俗(包括岁时节令、人生仪礼、亲族、家族、社团、游艺竞技、口承文艺等)。

  这种表述和界定与传统的民俗学观点有着明显的区别:

  第一、民俗在本质上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文化现象。但它又区别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而是独具特点、自成体系的民间文化。

  第二、民俗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作为一种历史发展过程而形成和展开的,是民间社区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带有类型的和整体的特点。

  第三、民俗具有时间上的传承或变异与空间上的扩布与流行的特点,更多的是通过人作为文化载体来进行传播的,一经俗成,对民众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第四、民俗沟通着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时也沟通着传统与现实的联系,具有某种“媒介”的作用。但这种“媒介”并不是被动的简单地沟通,归根到底,民俗仍是精神生活领域里的文化现象,同时对社会物质生活又有巨大的反作用。

  第五、民俗文化学研究范围广,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作为一门具体的社会科学,它与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学等一样,都是以社会某一方面的现象为其研究对象,但是,民俗文化学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到民间文化的诸多领域。在当前学科分工越来越精细、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势下,民俗文化学则独具一格,自树一帜,要注重综合,注重联系,在研究某种民俗事象时,应把这种民俗事象放在与其他社会现象的联系中加以观察,即综合地分析一种民俗事象与其它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民俗文化学的高度综合的特点,正是这门学科的优点。

  民俗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但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是从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又回馈到社会生活中去,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以至于水乳交融,成为社会生活组成部分中的重要“基因”。它是人类意识在心理上的沉淀积累,而这种沉淀积累形成一定的定势,又是如此强烈地渗透在现代人的意识深处。它既是历史传统的因袭,又有现实的基础。民俗文化既会被因袭、流传,也会在流传中演变、消亡和复合。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纵然是再古老的社会,其民俗一方面在传承,另一方面也发生变异,不断地萌生和演绎出新的民俗。

  民俗文化的主体是“人”,人类早期的民俗文化,更深切地流露了人性的本质。例如强烈的情欲冲动、对死亡的恐惧、对财富和权力的追求、渴望支配世界等。这些民俗文化中的反映,尽管在后来的所谓“文明文化”或“雅文化”的各种表象中,有意无意地被矫饰、掩盖,而这正是民俗文化具有永久魅力的真正源泉。因此,需要提示构成民俗文化这一特质的普遍意义。“民俗文化”作为发自人类最低层的文化现象,与巫术、图腾、原始宗教诸现象关系密切,水乳交融。因为它们都来自人类对生活的追求,是人类各种文化由此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国外有一些民俗学家将民俗视为与社会文献为核心的表层文化相对的深层文化、本质文化、一国民族的固有基础文化,也指出了民俗文化在人类文化意识形态中的基石地位,看来是不无道理的。

  注释:

  [1]:萧亭《民俗文化在向我们招手》,载《岭南民俗》杂志1989年2-3期合刊。

  (原文载于《东方文化》,1997年第6期,第17-21页)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民俗传播网 2008-2-4

上一条: ·[马兴国]日本民俗学研究概况
下一条: ·[赵京华]周作人与柳田国男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3-4月受理)·[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
·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周丹]从汤姆斯到Folklore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