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戈怡]博物馆里的民族志研究
  作者:戈怡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08 | 点击数:10089
 

  正如麦克唐纳所指出的那样,全世界的民族志写作都正在经历着所谓的“表述危机”,主要体现在对所谓“客观”的民族志文本的质疑。这些争论的议题总是发生在政治化的背景下,因此,民族志的创作过程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研究对象的利益取向、价值观念的影响,因而不可能达到客观中立,人类学也并非像功能主义所期望的那样——走实证科学的道路。

  目前对民族志创作的反思,已经涉及到了以往所忽视的修辞问题;同时调查者背后的权力语境及其与当地人之间形成的权力关系,同样影响了民族志知识的生产。麦克唐纳在描述影响民族志文本建构的三个政治过程时使用了一个术语,即所谓的“民族志的政治学”。在他看来,第一个政治过程:他所研究的那个博物馆的头头是新官上任,要搞改革,为此事,博物馆内的人分成了两派。而麦克唐纳写出的民族志,由于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对这些变革的看法,有可能会进一步刺激两派人的论战。第二个政治过程:他刚去博物馆的时候“很傻很天真”,以为所有人都支持他进行研究。后来才明白,每个受访者都有自己的动机,都想表述自己的观点,期待作者在民族志写作中接受他们的看法。第三个政治过程:随着田野工作的推移,麦克唐纳意识到博物馆里的行政管理人员和专业学术人员对他有着不同的期望。博物馆行政管理人员倾向于看到民族志中有更多的直白表述,而专业学术人员更青睐高深的理论分析。因此,民族志文本应当采用什么形式来写作——是进行一般意义上的通俗描述还是进行晦涩的理论分析,本身就成为一个具有政治意义的问题。

  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冲击下,作为“非营利为目的、永久性向公众开放、展示人类发展及其与环境关系物证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博物馆可能正在逐渐丧失其知识生产的权威性。一方面,由于教育、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民族志研究对象现在已不仅仅是民族志的“被书写者”,同时也成为了民族志的“读者”。另一方面,传统的人类学研究主要是对非西方的一些传统群体进行的研究,是一种所谓的“向下”研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类学者开始研究博物馆等本文化背景下的机构,他们的研究对象有时甚至拥有比人类学者自身更高的政治经济地位,其研究也成为一种“向上”研究了。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使得研究对象不仅仅是民族志的“被书写者”,同时也参与到民族志生成的过程中了,他们能深刻地影响人类学者的民族志作品。因此,民族志并非客观的自在之物,而是民族志作者与民族志研究对象共同建构的文本。

  在中国,与民族有关的博物馆是展示民族文化的窗口,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紧密相联,是现代民族国家的象征。无论是本土的学者还是西方学者,在博物馆里进行的民族志写作,都具有超越博物馆本身的意义。研究者选择采用怎样的风格和模式去写作,可能会带来不同的社会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或许应该从民族志写作的角度给予博物馆更多的关注。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10-02-05

上一条: ·[赵旭东]远去与归来──一种跨越乡土社会的田野民族志方法论
下一条: ·[龚德全]后现代语境中的民族志生产:一个困惑的追求
   相关链接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
·[蒋愔澄]非遗工艺展览策划研究·[杜韵红]以村为馆: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
·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马桂纯]民族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刘蓓]省级非遗馆建设理念、标准与路径
·[林玉惠]民众之学:中国珠算博物馆的民俗实践·[杜韵红]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
·[毕常新 梁莉莉]物质遗存与共同体凝聚:一个乡村民俗博物馆的微观叙事·[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
·[孙芳]由隐到显:博物馆实践中的民俗文物价值·[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
·[王杰文]表演的民族志及其伦理困境·[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