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首页民俗与教育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花鸟虫鱼看世界:晚清的博物教科书
  作者:毕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26 | 点击数:15064
 

  博物教科书与进化论的传播

  提起进化论,人们首先会想到严复对达尔文的引介。没错,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问世,1895年严复发表《原强》,将达尔文及其进化论介绍到中国,严复成为在中国介绍达尔文“进化论”的第一人。在严复笔下,“达尔文者,英之讲动植之学者也……垂数十年而著一书,名曰《物类宗衍》。自其书出,欧美二洲几于无人不读,而泰西之学术政教,为之一斐变焉。”严复使“物竞”和“天择”成为中国人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词汇,他意在强调,“达尔文曰:‘物各竞存,最宜者立’。动植如是,政教亦如是”。

  由此可见博物教科书与进化论天然具有关联——动植物教科书按照种属分类并以演进次序排列,本身就是进化学说的体现。进化论作为一种新鲜的、与动植物的形态演化息息相关的观念,走进晚清中国人的视界,并在数年内犹如狂涛巨浪,几乎洗刷了近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我们来看博物教科书如何解释进化论。

  首先引起笔者注意的,是动物学教科书中“人类”的地位。

  直到戊戌维新之前,“蛮夷戎狄”观念仍然是中国人对人类世界的一般认识,更难说具有对人与自然界关联的科学认知。博物教科书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使学生认识到,整个人类与动物界有着如此密切的演进关系,外部世界的秩序不是想象中的样子。

  关于生物体的构成,博物教科书中的描述基本一致。一部译自美国的动物学教科书开章明义:“所有细胞间之物质,即由诸多细胞生出之,是人体之生命,即在无数细胞之中,人体如是,即一切动物,无论其体为繁杂为单纯,皆莫不如是。”这意味着“细胞”作为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人和动物没有分别。对“细胞”的论述,成为学生科学认识生物的起始之基。

  人在动物界链条中的位置,在教科书中一致处于最高位置。译者戴麒认同西方哲学家的观点:“人之始为质点,初迁为植,再为动物,逐渐变邅,以至乎人。然则动物固人之近祖也。”华循编著的教科书也认为,“脊椎动物与人类同其构造,占动物界中最高等之位置”;他甚至探讨了灵长类动物:“四手属之猿猴,其形貌亦类乎人,其脑髓之发达,又大异于他属,故与二手属之人,同列于灵长一类,而为人以外最贵之动物也。”他的结论是,“溯乎生物之起源,则凡有机物,动植且无分二致”。

  如果人类作为生物界的最高形态,人类与动物植物又是同源,那么它们的演化关系是怎样的?大多数教科书都吸收了进化论这一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进化”成为博物教科书的最高结论。

  很多教科书解释了有关进化论的重要证据。达尔文《物种起源》中,对于“变异”的观察和论证是进化论成立的关键。戴麒翻译的动物学教科书就以“变种”和“异种”等概念来论证物种演进,这是典型的达尔文式论证:从变种开始,“积百千代,则此缓慢变化,遂至全化为异种生物”,所以,“进化论者,太古生物简单,各种类之根源皆一,后随外界之变迁,次第进化,遂至今日有千百万相异之生物。”华文祺译补的一部植物学教科书中这样论述,由于地球空间有限不能容纳无限繁殖,造成植物间“互相凌迫,互相障害”,“体制强健与夫适于外围之情是者,遂遗留而孳生……如此累代经年,植物因务冀与外围之情事相适而于形态遂生种种之状态”,这种植物的进化“可由今日各地发现之化石而历历证明之”。

  我们发现,博物教科书中的进化论述和严译“天演”学说所传达的观念有所不同。

  华循编著的《蒙学动物教科书》以“动物之进化”作为最后一课。他说:“统动物界而论之,自猿猴迄于放散虫,其间阶级悬殊,构造之繁简,种属之贵贱,不可同日而语矣。……同此有知觉而能运动者,孰非分体于一本。但是云礽递衍,外界时更,上者已变化于不等,下者尚遗传其初祖。即其过去以验方来,今日之动物界,必非其进化之极至地耳。”华循以科学为依据,说明世界是一个“共存体”,动物“与吾人之初祖,本属同原”,表达了世界仍处于演进过程中的观念。

  翻译日本教科书的戴麒激愤而沉痛地说:“非洲奥州印度等r獉之民,以牛蛇为神,以属兔为帝,敬之礼之,祈之祷之。夫以禽兽为神祗,谬妄孰甚。而彼争先恐后举国若醉狂,祸福一听于牛蛇鼠兔,进取之心尽杀,不败将何所恃邪?国土为人所有,种族日就澌灭,推其原,在不知动物之官能也。发源至微,流祸至毒,呜呼,斯学之不明,其害忍可言哉!”戴麒重视动物学对民族国家生存的意义,他认为只有推进学术、增强科学,一个民族才会有前途。

  虽然教科书中出现进化论比严复《原强》、《天演论》等引介进化论稍晚几年,还是较难找到直接材料证明博物教科书受到严复“原强”和“天演”思想的影响;就连严复声明他开创的“物竞”“天择”等译词,在博物教科书中也几乎没有出现。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学者在阅读严译著作时,差不多同时也从日文书籍中汲取有关进化学说,他们往往是关心文化教育的人士,甚或就是新式教科书的编写者。另一方面,正如美国的中国史专家史华兹先生所说,严复要向中国引介的,是从西方思想中发现的、使中国摆脱落后所必不可少的两种力量:发挥人的全部能力和培育公益精神,所以严复的眼光在社会、在“群”。作为一种在民族危亡之际出现的社会思想,严复的影响显然更大更直接。如鲁迅、胡适等20世纪初的一批社会精英,都更多是从严复的著作中读到“进化”学说并奉为至宝。而博物教科书所持的是严肃审慎的科学立场,所尽的是知识传播的责任。它本着科学的精神,给学生们展现出一个真实的外部世界。“19世纪整个生物科学最突出的重大成就”——细胞理论和达尔文的进化论,都在晚清博物教科书中得到确认并成为常识。这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科学启蒙。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 2009-10-2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新华调查:校园传承能否成为“非遗”保护的良方
下一条: ·[刘卓雯]地方性知识视野中的乡土教材开发及使用
   相关链接
·[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张亦洋]癞女、鬼怪与他者:晚清以来小说戏剧的癞俗书写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宋文辉]承袭与嬗变:晚清民国巴蜀婚俗地域差异研探
·[林海聪]鱼腥草的图文书写与本草知识建构·[蒋愔澄]非遗工艺展览策划研究
·[黄艺兰]晚清民国时期伐树遭报故事的“祛魅”与“复魅”·[杜韵红]以村为馆: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
·[程梦稷]博物知识的双重图景:“诸夷门”与《山海经》的民间重构·[马桂纯]民族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刘蓓]省级非遗馆建设理念、标准与路径·[林玉惠]民众之学:中国珠算博物馆的民俗实践
·[杜韵红]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毕常新 梁莉莉]物质遗存与共同体凝聚:一个乡村民俗博物馆的微观叙事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孙芳]由隐到显:博物馆实践中的民俗文物价值
·王娟:《晚清民间视野中的西方形象——<点石斋画报>研究》·[柯小杰]传统村落:活态的民俗博物馆
·[杜韵红]作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论的博物馆现象研究·[谭佳]悖论式嫁接:比较神话学在晚清的出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