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中秋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中秋节专题

[萧放]团圆饼与月亮节──中秋节俗形态的变迁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4 | 点击数:13472
 

  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以赏月为中心的中秋节俗的形成,大概与都市生活情境有着内在的联系。《梦粱录》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因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称为“月夕”。(卷四)月夕之名,显然与古代秋分“夕月”有关。文人沿袭赏月古风,但宋人赏月的情趣大异于唐人,唐人大多由月亮的清辉联想到河山的壮美,友朋千里,邀赏明月,诗酒风流。宋人对月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世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常常发出“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浩叹。(苏轼《中秋》)当然,这是敏感、多愁的士人的中秋。对于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一种形态,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北宋东京,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市人纵酒度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东京梦华录》卷八)南宋杭州中秋夜更是热闹,在银蟾光满之时,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楼,临轩玩月,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中小商户也登上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梦粱录》卷四)市井贫民虽无富户铺张的财力,可过节的愿望十分强烈,“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宋代中秋夜是不眠之夜,主管治安的官员取消例行的宵禁,夜市通宵营业,“闾里儿童,连宵嬉戏”,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现实的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中秋节俗的变化更是明显。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中秋成为民众时间生活中的重要节点。中秋作为与民俗大节,节俗活动丰富多样。

  祭月与拜月。民间祭月习俗明代已经出现,据《帝京景物略》记载,八月十五日祭月。祭月有特制的神像,在偶像化的时代,月神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形象,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这时已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世俗形象。人们在市肆中购买绘有月光菩萨像的月光纸,这种月光纸小的三寸,大的丈余,上面除了菩萨像外,还绘有月轮桂殿,中间有一玉兔正持杵捣药(这种形象在汉画像石中已经出现)。人们在家中设月光位于月出之方,向月祭拜,拜毕,焚月光纸,将供品一一分送家人。清人沿袭了这一祭月民俗,称纸绘太阴星君神像为“月光马”,在中秋夜,向月而供,“焚香行礼”。此时与月神相伴的玉兔,在民间文化的塑造下,其形象更加生动,清初京城人用黄沙土作白玉兔,并施彩绘,“千奇百状,集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晚清人对玉兔也亲爱有加,称玉兔像为“兔儿爷”。本世纪初,民间径将祭月称为“供兔儿爷”。(民国《万全县志》)名称的这一变化,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高悬的明月,在近代百姓那里已俗化为可触可摸甚至可以把玩的物件,虽然人们依旧供奉它,但其已失去神圣的品性,成为一种世俗观念的表达。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着祭月、拜月的风习,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收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竖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等四阶段。(参看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由此可知,在偏远民族中仍传承着遥远的祭月古俗,在中秋时节人们能够与月神进行直接的对话与交流,这与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有关。 

  祭月有特别的供品。清代童谣云:“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瓜果与月饼是中秋的节令食品,也是祭祀月神的供品。月饼在宋代已经出现,苏东坡曾诗赞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但从文献记载看,当时的节物重在赏新,如尝石榴、枣、栗、桔、葡萄等时新水果,饮新酒等,有“秋尝”的意味,还没有将月饼作为重要的节令食品。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民间流传的元朝末年八月十五吃月饼杀鞑子的传说虽不足信,但至少部分说明了明初以来中秋吃月饼的事实。明人沈榜在《宛署杂记》“民风土俗”中说:“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中出卖各式各样的果馅月饼,“巧名异状”,有的月饼一枚即价值几百文铜钱,可见其时中秋月饼的流行。清代除了一般相互馈送的月饼外,还有特制的祭月月饼,此月饼较日常月饼为“圆而且大”,《燕京岁时记》称“至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特制月饼一般在祭月之后就由家人分享,也有的留到除夕再来享用,这种月饼俗称“团圆饼”。明清江南以素斋供月,有老南瓜、菱藕、月饼等,旁边放凉水一碗,妇孺拜月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周作人《中秋的月亮》)此俗来源于六朝时人八月中以露水洗眼的风俗。那时人们中秋时节相互馈赠的不是月饼,而是盛满百草露的眼明囊。(《荆楚岁时记》)

  祭月拜月表达着民众的特定愿望,宋代京师中秋之夜,倾城人家,无论贫富,从能行走的孩童至十二三岁的少年都要穿上成人的服饰,登楼或于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孩期望“早步蟾宫,高攀仙桂。”意思是说,请月神保佑早日科举成名。当时有诗咏唱其事,“时人莫讶登科早,只为嫦娥爱少年”。女孩则祈求有一副美丽的容颜,“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宋人推重的是郎才女貌。明清以后,祭月风俗发生重大变化,男子拜月渐少,月亮神逐渐成为专门的女性崇拜对象。有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俗谚。福建汀州一带,中秋夜有“请月姑”的习俗,儿女在月下设果饼膜拜致词,请月姑以卜灾祥。(崇祯《汀州府志》)台湾新竹旧时每年中秋之夜,家家户户在月下设案焚香,供饼果祭拜,名为“拜月华”,相传月光五色斑斓,并有神仙护送,称为月华,见到月华的人就能获取福分。(《新竹县志》1976年修)诚如道教经书《太阴真经》的谆谆告诫:“世人敬我月光神,福禄绵绵永康宁”。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中秋习俗:玩花灯·舞火龙
下一条: ·[特刊]中秋文化,恰似一本教科书
   相关链接
·[邵凤丽]从“有妇无女”到“女可承祧”:家谱中族女书写的历史变迁·[宁祥文]从盲人到司仪:成人礼主持者身份的历史变迁
·王者荣耀中秋皮肤上线,2021荣耀中国节圆满落幕·[柯小杰 张沙]嫦娥形象的变迁与中秋节“团圆”意象的构建
·[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王智洋]中国语境下乡村公共文化领域的变迁与重构
·[祝秀丽]秦汉至明清秦始皇庙祠的历史变迁述略·月饼模子
·[张瑞娇]文学共情与节日定型:从《全唐诗》看唐代中秋节俗·[萧放]中秋节的时代价值
·[黄永林 孙佳]博弈与坚守: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邵凤丽 萧放]从主妇到厨娘——传统宗祠祭礼中女性角色的历史变迁
·[秦宗财 房凯]浙皖地区中秋舞香龙节俗的历史与现状·[雷伟平]空间的体验消费:“中秋节”节日经济价值的实现研究
·[张多]他乡的中秋:全球化时代的中秋与个体·[巫其祥]兔与中国民俗文化
·面对当空皓月,远在他乡你会否怦然心动?·两岸专家论道 全方位解读中秋文化
·台湾学者赞赏大陆列中秋为法定假日:有助传承·黄涛:《中秋》(三联“节日中国”丛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