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周晓波 王晓东]论中国端午习俗的韩、日传播及其流变
  作者:周晓波 王晓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6-09 | 点击数:6007
 

  第五次是隋代(公元598-618年)。隋政权存在的30年间,曾四次征伐高句丽。特别是在598年和611年,隋政权曾分别发兵30万和110万征讨高句丽。不过,四次征伐均以惨败而告终。其结果,使大批兵士滞留髙句丽,成为新移民。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唐纪十二》(卷196)载,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上遣职方郎中陈大德使高丽,“……往往见中国人,自云:‘家在某郡,隋末从军,没于高丽,高丽妻以游女,与高丽错居,殆将半矣……数日后,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王钦若编修的《册府元龟·奉使部·机变》(卷657)中也有类似记载。

  第六次是唐代初期(公元644-668年)。唐初的644-668年之间,唐廷8次征高丽。征后,唐廷设置郡县。据刘昀的《旧唐书·地理志二》(卷39)记载,“用其酋渠为都督、刺史、县令,令将军薛仁贵以兵二万镇安东府(治于今朝鲜平壤)。”

  从上面的介绍看,大陆人移居朝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政治逃亡、躲避战乱、征讨驻军、被掠者等。但不管是何种原因,其结果都一样——大陆人成了朝鲜半岛的居民。更重要的是,各时代的大陆移民给朝鲜半岛带去了大量新的文化元素,而端午节习俗作为早已在大陆有广泛影响的民间习俗文化,一起被带到朝鲜半岛也是自然之事。根据对文献及历史的考察,我们基本可以断定,朝鲜半岛的端午习俗是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7世纪之间,由不同时代的、不同地域的中国大陆移民传播过去的。而且,总体上看,移民中北方人居多,因此朝鲜半岛(包括今天的朝鲜和韩国)所传承的端午习俗基本属于北方系。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核心地“江陵”以及市内的“襄樊”、“兴山”、“汉川”等地名与我国湖北的江陵、襄樊、兴山、汉川等古老地名一致,这些信息告诉我们,江陵一带的端午习俗最初很可能就是湖北地区的移民传过去的,他们该是韩国现代江陵人的祖先。虽然端午习俗在朝鲜半岛出现较早,但直到16世纪初,端午才真正成为民族节日。1518年,朝鲜中宗李怿把春节、端午、中秋定为民族节日。其中,端午节在阴历的五月五日。1967年,江陵端午祭进入韩国国家无形文化遗产名录;1971年,慈仁端午祭被认定为国家无形文化遗产;2005年,江陵端午祭成为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如今的端午祭已经成为韩国保存最完整的传统习俗文化之一。

  (二)端午习俗的日本传播

  在文献方面,中国古代文献中没有提及日本的端午。但在日本的历史文献中有些零星记载。例如成书于公元720年的《日本书纪》卷第二十二“推古天皇(592-628年在位)”条载言:“十九年夏五月五日,药猎于兔田野。取鸡鸣时,集于藤原池上。以会明乃往之。栗田细目臣为前部领。额田部比罗夫连为后部领。是日,诸臣服色,皆随冠色。各着髻花。则大德小德并用金。大仁小仁用豹尾。大礼以下用鸟尾。”同书的卷第二十七“天智天皇”条记载:“五月丁酉朔辛丑(五日),天皇御西小殿。皇太子、群臣侍宴。于是,再奏田舞。”公元797年成书的《续日本纪》卷第十七“圣武天皇”条载:“天平十九年(747年)五月庚辰,天皇御南苑,观骑射、走马。是日,太上天皇诏曰:昔者、五月之节、常用菖蒲为缦。比来、已停此事。从今而后,非菖蒲缦者、勿入宫中。”

  日本古代文献的记述表明,在公元6-8世纪之间,日本宫廷的生活中已有端午习俗。基于这个认识,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公元8世纪之前的中日文化交流情况。实际上,在公元8世纪之前,曾有两个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化大规模的日本传播。第一个时期是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之间。中国的稻作文化传入日本并为其带来了农耕文明,催生了弥生文化。第二个时期是公元7-9世纪之间。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曾十几次派遣大规模的使节团(即遣隋使、遣唐使)和留学僧来华。这些使节和留学僧带回的大量中国文化元素,对日本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考虑到中国的端午习俗文化在中国文化传播到日本之前早已存在,因此很难断定,端午究竟是在哪个时期传到日本的,或许两个时期都有部分元素传播。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8世纪之间,中国的端午习俗传到了日本。当然,还有另外一条路径可以考虑,那就是日本人从韩国先民那里了解并引进了端午习俗。因为毕竟在地理上,朝鲜半岛距离日本更近,在历史上这两个地区的交流非常频繁,且日本使节也常借道朝鲜半岛来中国。在这个意义上,或许韩国先民充当了中国端午习俗文化的传播使者。另外,端午习俗传入日本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只是作为“宫廷行事”为贵族等上流社会的人所享用。在武家政治时代(公元1192年-1868年),端午习俗普及到武士阶层。直到江户时代(公元1603年-1868年),幕府把农历五月五日定为“公家节日”后,端午习俗逐渐民间化。现如今,作为“国民祝日”,端午节全国放假一天。

  二、端午习俗韩、曰传播的内容

  在探讨了中国端午习俗韩日传播的时间及路径之后,我们再来看一看在传播之初,端午习俗中的哪些元素传到了韩日两国。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对中、韩、日三国关于端午起源的说法及端午习俗活动的内容做了归纳和抽取,分别列表如下:

  (一)起源说的韩、日传播

  对表1的分析发现,中国作为端午习俗文化的发祥地,有关其起源的说法就有十二种之多,涉及的时代、地域也十分复杂,充分体现了中国端午起源的“多元性”特点。

  相比之下,韩国的端午起源说比中国要少。而且,在7种起源说中,只有“阳辰说”、“屈原说”两种来自中国。韩国学者金迈淳的《洌阳岁时记》(1819年)中说:“国人称端午曰水濑日,谓投饭水濑享屈三闾也。”“阳辰说”与中国的“吉辰说”一样,都认为五月五日为大吉之日,值得纪念。据韩国学者考证,阳辰说出现在三韩时代(中国的秦汉),是中国阴阳五行理论的产物。在端午起源说方面,日本只有“屈原说”—种,因此日本端午中国源的问题自然无可争议。另外,据此我们也可以判断,日本引入端午及其习俗很可能比韩国晚,当在屈原说已经成为中国端午起源的主流观点之后。这个判断,也印证了前面推断的合理性。不过,这里有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韩日两国只是部分地承继了中国的端午起源说?我们分析,原因有两个:一是时代,二是人的因素。从时代的角度讲,在中国,各种关于端午起源的说法是在不同时代出现的,最早出现的恐怕就是吉辰、夏至、恶日等与阴阳理论、节气变化相关联的说法,后来才有了伍子胥、介子推、屈原、曹娥、陈临等说法。韩国的阳辰起源说,很可能是箕子时代移居朝鲜半岛的中国人带过去的,而那个时代中国大陆恐怕该起源说最有影响。当屈原起源说出现以后,其影响力逐渐扩大,以致最后几乎吞没了其他起源说。特别是唐代以后,多数中国人都认为端午起源于纪念屈原。因此,屈原起源说能够传播到韩国、日本也就不足为奇了。人的因素主要指端午习俗文化的传播者。中国端午的起源十分复杂,不论是移居到韩国的中国人,还是来到中国的日本人,所了解的或接触到的可能都是某个区域的端午习俗,故此其传播的也只能是那个区域的端午习俗文化。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田兆元]端午龙舟的前世今生
下一条: ·[刘魁立]话说端午
   相关链接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2023嘉兴端午民俗研讨会举行·[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郑青]中日端午民俗中菖蒲文化流变考察略·[叶涛]在“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召开·“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稿启事·[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黄晔 万登峰]试论端午节民俗文化促进孝感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之策略·[何彬]端午节历史数据的可视化探索
·《王者荣耀》特色主题展现身秭归峡谷内外共度端午节·抗疫背景下,凸显端午民俗特殊文化意义
·“端午与文明生活”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举行·“端午与文明生活”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王倩倩]危机与抉择:透视疫情影响下的非遗与民俗
·[徐金龙]屈原故里端午节俗的传承困境及发展思路·[常睿]新冠疫情下的端午香囊节俗消费考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