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田野报告

首页民俗学文库田野报告

[陆慧玲]田野小记——乌装琴鸣,骆越人歌
  作者:陆慧玲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3-31 | 点击数:6041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天琴在当地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传统天琴的主要角色是布祥的“助手”,用以完成人神的沟通。对布祥而言,天琴弹奏是一门必须掌握的技能。在对布祥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老一辈布祥们对天琴的崇敬几乎不亚于对天地鬼神的敬仰崇拜,天琴在他们的文化意识中有着根性的连接作用。而现代音乐制作人对天琴做出的改制,则受到了一部分老布祥的质疑与反对。

  任何一种民俗或民间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总需要有顶梁柱的支撑。天琴既然作为骆越民族与天地鬼神进行交流的“圣器”,那么在传统中持经书、操天琴的“布祥”们,则是民族呐喊、表达自我的代表者。当地备受尊敬的“布祥”沈光玉先生,与诸位“布祥”,就如纳西族的“东巴”,彝族的“毕摩”,土家族的巫师“梯玛”一样,在龙州壮民心中,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布祥”,也是民族的知识分子,文化的传承者。

  图 4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第二次田野调查是在阴雨连绵的暑假,调查重点在于对现代天琴演奏者及当地民众的采访,不论是田埂边上的淳朴老人,还是初学琴的妙龄少女,都与天琴有着一段不寻常的故事。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对秦华北先生的采访。

  秦华北,天琴制作人与改良者,祖辈均制作天琴,然而在过去,天琴更多地被打上封建迷信的烙印,尤其在文革期间,天琴的制作者只能在夜晚从事天琴制作,就连歌唱也要小心翼翼。政治因素对民俗、民间文化的影响,可见一斑。所幸在重新挖掘天琴价值的21世纪,秦先生得以将自己的音乐才能与对天琴的热爱结合起来,在天琴形制的现代化与音律艺术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采访过程中秦先生为我们讲述了他的断指与天琴的故事,并现场展示了许多用天琴演奏的流行歌曲,乐音清丽和畅,婉转有致,呈现出与传统天琴演奏不一样的韵致。

  图 5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自2014年至今进行的三次田野调查,所获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令我们欣喜,但田野调查不是简单的走马观花,亦不能每次满载而归。我们期待中的田野调查充满美好的想象,但实际调查过程中或许会碰壁,由此带来的灰心、失望或许不在少数。天琴现在处在一个从传统向现代民族乐器转变的转型期,与许多其他少数民族乐器一样,其自身规约性和外在的藩篱壁垒如过于传统的思想观念等,给它的发展带来阻碍。而对于田野调查活动者而言,民众的淡漠、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展开的调查,或许也如一盆冷水,浇在我们年轻炙热的心上。但细想来,每一次返途的路上,看着车窗外一格一格闪过的黛色群山,内心的反思与感悟都提醒着自己,不论收获多少,都是对内心的一次丰盈。

  图 6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郭星]壮族村寨中“活着”的神话
下一条: ·[马向阳]记忆中的“西和春官”调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