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罗志田] 俗与制:历史上基层设置与记载的“大率”特性
  作者:罗志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2-09 | 点击数:5722
 

  同样,严耕望先生所辑的汉代乡官和乡亭吏(他将二者区别处理),种类已远远超出《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言。[10] 若据出土的尹湾汉简之《东海郡吏员簿》(见前注),则《汉书》此表未列而严先生也未辑者还有许多种。我并不赞同据一二出土材料否定基本史籍,若注意到原有的“大率”两字,则有些异同的存在,本亦当在意中。同时也证明《汉书》这一“大率”,正是述实之语,应引起我们的进一步重视。

  而对前引《宋书》论断最直接的支持,就是史称“隋废乡官”一事。乡官本当是汉代三老、力田、游徼一类,但至少从北齐开始,一些人也把州刺史自辟之僚属称为乡官,这类称谓似沿及隋代。于是隋所废“乡官”究何所指,便有两说,各有所据,也各有所阙。若仔细考察,相关情形的记载,仍处于一种此处有而彼处无的“大率”状态之中。那些内容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当日实情,尚须斟酌,似不必一定要得出一个非此即彼的准确结论不可。[11]

  从《周礼》的缺乏执行“细则”,到《汉书》“大率”,再到《宋书》“各有旧俗,无定制”的概括,可知乡里设置的记载,向所欠缺,往往点到为止,语焉不详。这一特点渊源甚早,长期存在。既可逆推前代,亦延续到后代。如明清的保甲、里甲,在体制设计上有明确分工,也有一些学者对其进行辨析,然到操作层面则发现,两者在各地从名称到实际作用均非一律,常相混淆,大致仍是一种各依“旧俗”而无“定制”的状态。[12]或可以说,历代基层乡官的设置,从称谓到职掌,都往往处于一种既有规则又容许伸缩的波动状态之中。若套用《宋书》的表述,就是此处有而彼处无、此处名为甲而彼处名为乙,有明显的“大率”特色。

  这样一种看似轻视的特色,意味却极为深长。在某种程度上或可以说,中国历代政权所追求的,就是在“天威”象征性存在的同时,又使国(state)与民相忘,不必时时向老百姓提醒“国家”的存在。[13] 胡思敬在1910年也曾指出,在清末新政未兴之前,中国各地是“不必张树地方自治之帜”,而“隐然具一自治之规”[14]。地方自治这一外来的新术语向我们提示出,“国家”允许旧俗突破定制,恐怕是一种有意的“放任”。陈独秀便曾把中国传统社会的“与众不同”概括为“上面是极专制的政府,下面是极放任的人民”。盖“除了诉讼和纳税以外,政府和人民几乎不生关系”,而人民自己“却有种种类乎自治团体的联合”。在他看来,这就是中国实行民治的历史基础。[15]

  

  另一方面,这里还有一个史料产生的问题。我们今日据以研究的史料,往往带有傅斯年所谓“电报语法”[16]的特色,惜墨如金。甚至昔人看重的官制,也常点到为止,而不详记其变迁。刘咸炘注意到:“《左传》所载周室官名,或不同于《周官》;《汉书》所载官名,多不见于《史记·百官表》。盖典要之书及史志所载,止大纲而未详细目,止定制而未及变例,止一时而不该后来;加以文书所用、俗人所称,每有异名,不同今典。”[17]就像近代“府县正堂之称,局所兼差之目,皆不得见于《会典》,亦无征于史宬”[18]。

  一般官制记载尚且如此,若乡官一类昔人本不甚注重的地方,就更可能有出入。在“以人为本”的纪传体史书中,如梁启超所总结的,“旧史除国家法制外,余事皆附人以传”。乡里“自治非一人之畸行,则无述也固宜”。盖乡治虽“可称述者颇多,特其乡未必有文学之士,有之亦习焉不察,莫或记载。史家更不注意及此,故一切无得而传”[19]。所谓“一切无得而传”或有些过,但昔年乡闾设置状况的记载,也带几分随意,既要当地有文学之士,还要他们愿意观察、记载,其可称述者才得以流传。

  这类史料形成的特点,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即我们所见史料中基层设置的“大率”特性,既可能是本身就存在的,也可能由于记载较为随意,还可能是两皆有之。这样多重的叠加,更增强了乡闾设置的模糊性,解读时应予充分的重视。若“以不知为不有”[20],或“以不见不知为不存不在”[21],以及史本大率而必使精准,皆史学之大忌。可惜的是,上述记载方面的特点,常被忽视。刘咸炘就说,他指出的史载官制多是“止大纲而未详细目,止定制而未及变例,止一时而不该后来”的特点,便为“考据家”所“不知”,导致很多困惑。[22]

  如果昔人的设置和记载不以精详为追求,我们研究中的处理恐怕也要有相应的“对策”——史籍若止有大纲,我们就不一定据其他文籍(含出土史料)的细目而反驳甚或否定大纲;史籍若止言定制,我们就不一定据其他文籍的变例反驳甚或否定定制;史籍若止言一时,我们就不一定据其他文籍的“后来”反驳甚或否定“一时”。换言之,我们完全可以努力去探寻和完善各类官制的细目、变例和“后来”,却必须允许并接受大纲与细目、定制与变例及“一时”与“后来”之间的紧张。

  尤其对于往昔史家所不注意而一般士人亦习焉不察者,后之研究者若必以“刻舟求剑”的方式一一精准落实,或“以不知为不有”,或记载不详不确就使之确切,记载有冲突即仅取其一,都可能出现问题。或不免如刘咸炘所说的“考据家”,徒然自寻烦恼。

  “刻舟求剑”是傅斯年的用语,他曾经提醒顾颉刚,治上古史不要“凡事好为之找一实地的根据,而不大管传说之越国远行”。由于存在“传说走路”的现象,“如必为一事找他的理性的、事实的根据,每如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凿矣”[23]。上古如此,后世亦然。有时候,规则实施的过程比条文更重要。若放弃事事“求其是”,而通过“求其古”,在展现历史进程的同时,或许便能“近其是”甚或“得其是”。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周俊]苏轼儋州文学创作中的民族民俗事象
下一条: ·[刘志琴]150年前,西餐来了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民俗研究》:2024年第2期目录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4期目录·《民俗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民俗研究》:2023年第6期目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