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攻坚
  作者:记者 刘苗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08-03 | 点击数:6677
 

  社会反响缘何强烈

  为什么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反响如此强烈?

  首先是优秀传统文化生存面临威胁。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这样阐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迫性:“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不难看出,今天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在面临转型期、全球化、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挑战。许多村落在城镇化过程中被撤并,其多年积淀的传统生活方式因为村落的解体和人口的分散而消失或改变。许多讲究慢工出细活的传统手工艺在机械化大生产的高效率面前逐渐被历史淡漠和遗忘。许多传统文化观念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融合中被弱化、改变。

  其次,文化传承沦为转型期的“重灾区”。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今天世界各国都在面临传统文化传承的压力,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在特殊的历史阶段,采取的是一种“高速度”、“非常态”的转型方式——用30年时间要走完其他国家200年走过的路,这对文化传承造成极大的“张力”,极易发生断裂。人们似乎还未来得及整理、消化、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就得马不停蹄地接受新鲜事物,因此,传统文化极易在现代社会中被抛之脑后,无暇顾及。而且,在中国,非遗赖以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正规教育体系,并非土生土长,而是借鉴自西方的现代教育体系,在面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时,难免存在“水土不服”的尴尬,也难以担当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和使命。

  再次,中华文化发展面临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今天,全世界都在经历的、发源于西方社会的工业文明,其发展趋势会使很多人的生活方式趋于同质化,弱势文化逐渐会被强势文化同化,结果很可能导致文化的单一化,使人类因缺乏创造力而停止发展的脚步。正如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物种越多元,其生存和应变能力就会越强,反之,越单一,越会危及人类生存。

  面对这样的情况,李松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收获强烈的社会反响,表明中华儿女绝不会甘心于让传承了数千年、引领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销声匿迹,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他们表现出强烈的保护文化传统的自觉意识。

  最后,国家发展需要建立文化认同。高丙中认为,国家要保持自己是一个稳定的共同体,就必须寻找新的认同文化的对象。而这个“秘密”恰恰藏在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文化中。因此,国家需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式,为当下中国的发展贡献其在促进全民文化认同方面的积极作用。

  2007年,国家宣布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日。曾参与建言、推动此项工作的刘魁立说,表面上看,设立这些节日的主要推动力量似乎是部分参与的专家学者,实际上是民心所向,专家学者做的不过是“顺水推舟”,真正的力量是老百姓。“民间文化经过了百年来的‘隐忍’后,急切需要恢复名誉。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火苗’一传到民间,民间文化大地就被瞬间点燃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一种怀旧的情怀,其本质是人类追求自我文化品质的保存。”李松告诉本刊记者,“所有种族、民族、国家都在追求自我文化传统的保存,并力求使这种传统与未来发展相和谐,而不是要发展就丢掉传统,或者要传统就丢掉发展。”

  《公约》也明确指出,“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显然,《公约》正视了非遗保护要面临的各种“变化”的考验,也指明了保护非遗必须承担“创新”的职能,内含了非遗保护的“发展”视角。

  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如何在“创新”的冲击下,保护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并使之永续生长,考验着当代人的智慧。

  专家指出,加紧研究非遗文化传承的规律,是当前的紧迫任务。要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向努力,不断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生命力,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积极、热情地培养接班人,使越来越多传统手工艺在今天的市场中焕发生机,特别要重视对那些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 2015-08-03 15:37:51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图解: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
下一条: ·非遗保护的未来
   相关链接
·[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
·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