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重构节日的文化内涵
  作者:记者 李芸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13 | 点击数:6361
 

  但节日的现状又岂止是其空壳化的危险。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说,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在于我们民族心理最深层的一种东西,即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这种亲和力很大程度上是靠节日等民俗维持下来的,它虽是潜在、无形的,却是一种自发的情感,一种真正的文化的力量。

  仰望中秋时节的那一轮明月,他国之人怎能生出炎黄子孙那些悲与喜。全球化的今天,人类的许多价值都在趋同,而节日大概是保持人们文化认同感的最后一道壁垒了。

  如此,节日文化的淡漠和消弭实在可悲可叹且可怕。

  让民众加入节日的“合唱”

  2010年,中央文明办等七部委下发了《关于在2010年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通知》。在通知中,春节的主题活动设立为辞旧迎新,清明为纪念先人,端午则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七夕为爱情忠贞等等。

  张勃说:“我们到了传统节日复兴和重建的时期。”

  2008年的清明,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山西省政府在清明(寒食)节的发源地介休市举办活动;2008年的端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和中国文联在湖南汨罗举行端午文化论坛。此后几年一直如此。这不仅体现了态度的转变,更有了具体操作层面的指导。

  萧放说:“传统文化的张扬要有政府的指导,但同时,节日要成为传承文化的方式、凝聚和谐社会氛围的有效路径,还要与当下人的生活状态相交融。让大众徜徉在节日的氛围中,安排一些人人都能参与的活动才有意义,民众才会对节日有一种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政府的‘独唱’若能变成民众的‘合唱’,民众的‘看客’心理便会转化为一种文化自觉。”

  随着时代的前进,节日中的许多仪式、活动或已过时,如何让节日更适应当下人的生活,李汉秋说,这就需要我们去开发和创新了,他说:“节日出游自古有之,也是一项很好的活动,但我们可以做得更有文化韵味和特色。像中秋旅游可以去能赏月的地方,西湖的平湖秋月、三潭印月,北京卢沟晓月都是不错的去处;母亲节大可以带上母亲旅游,去感受那份浓浓的亲情。”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2年05月11日 09:0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保护·传承·弘扬: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在台举行
下一条: ·萧放:地方节庆泛滥 百姓没积极性不受益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武靖佳 胡燕]从村落节俗到舞台展演:溱潼会船的变迁研究·[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李向振]冬至节俗源流及其文化内涵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俞玲]变“节”惟新:中华传统节俗的现代性困境与发展路径探析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徐金龙]屈原故里端午节俗的传承困境及发展思路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常睿]新冠疫情下的端午香囊节俗消费考察·[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