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舒瑜]发须爪中的“迷信”与“道德”
——读《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
  作者:舒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1-24 | 点击数:17759
 
[12]江绍原:《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北京:中华书局,2007[1928]年,第131页。
[13]江绍原:《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北京:中华书局,2007[1928]年,第139页。
[14]同上,第138页。
[15]【英】J.G..弗雷泽著《金枝》,徐育新等译,刘魁立审校,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第15-16页。
[16]转引自江绍原:《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北京:中华书局,2007[1928]年,第3-4页
[17]江绍原:《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北京:中华书局,2007[1928]年,第4页
[18]如衅礼中,衅的目的在于通过涂血既可以使所衅之物成为圣物,人获得与圣物中神明相交的可能,也可以除秽厌怪,保持圣物的洁净。歃血为盟时多个人将表征人的生命和情感意志的血共同饮下,达成一心一德的盟誓,以及以血入药的各种药方。在江绍原看来,尽管中国人对于血的各种行为信仰林林总总,但是它们是相互发明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血是生命力之源”的观念。参见王文宝、江小蕙编《江绍原民俗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58-160页。
[19]王铭铭:《心与物游》,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3-191页。
[20]江绍原:《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北京:中华书局,2007[1928]年,第75页。
[21]《语丝》,第一期,1924年11月17日。
[22]同上。
[23]转引自张挺、江小慧笺注:《周作人早年佚简笺注》,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序》第4页。
[24]江绍原:《礼的问题》,载于《语丝》,第三期,1924年12月1日。
[25]同上。
[26]同上。
[27]周作人:《生活的艺术》,载于《语丝》,第一期,1924年11月17日。
[28]江绍原:《读经救国论发凡》,载于《语丝》,第五十三期,1925年11月16日。
[29]同上,周作人的回应。
[30]江绍原:《读经救国论发凡》,载于《语丝》,第五十三期,1925年11月16日。
[31]周作人:《生活的艺术》,载于《语丝》,第一期,1924年11月17日。
[32]江绍原:《读经救国论发凡》,载于《语丝》,第五十三期,1925年11月16日。
[33]同上。
[34]江绍原、周作人:《礼部文件》,载于《语丝》第38期,1925年8月3日。
[35]周作人:《萨满教的礼教思想》,载于《谈虎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0页。
[36]钱理群:《周作人研究二十一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70-71页。
[37]周作人:《乡村与道教思想》,载于《谈虎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2-223页。
[38]周作人:《风纪之柔脆》载于《谈虎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8页。
[39]江绍原:《中国礼俗迷信》,天津:渤海湾出版公司,1989年,第1页。
[40]江绍原:《中国礼俗迷信》,天津:渤海湾出版公司,1989年,第4页。
[41]同上,第41-42页。
[42]周作人:《乡村与道教思想》,载于《谈虎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5页。
[43]钱理群:《周作人研究二十一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68页。
[44]同上,第74页。
[45]江绍原:《礼部文件之六:<周官>媒氏》载于《语丝》第43期,1925年9月7日。
[46]周作人:《萨满教的礼教思想》,载于《谈虎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9-220页。
(本文原载《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02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中国人类学评论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巴莫尔哈]《俄糯三子──杰史九子·阿涅八子·木库五子世家谱》序言
下一条: ·[何贝莉]从《江村经济》看微型社会学
   相关链接
·[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刘魁立文集》(八卷本)新书发布会 暨学术研讨会在南京隆重召开·[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左红卫]对新疆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
·[朱钧 朱敏]论明代无生老母信仰的概念发生·[周逸敏]常州庙会和节场的特色与新时期发展
·[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