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西胁隆夫]钟敬文与歌谣研究
  作者:[日] 西胁隆夫   译者:赵宗福 [日] 高木立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09 | 点击数:12409
 

  四 故乡的歌谣和少数民族歌谣

  钟敬文于一九九三年写的题为《我的学术历程》中回忆了自己的研究活动,对歌谣的研究做了如下表述:“我在1924年写作了15则《歌谣杂谈》(陆续发表于《歌谣》周刊)。这些文章现在看来只是一些小学生的习作。但是,不要忘记,它是我少年时期对着这门学术倾注着满腔热情写出来的,它也是我此后数十年这方面学术活动早期的‘星星之火’。”

  这里谈到的《歌谣杂谈》中,有写关于他的故乡海丰县的歌谣的《海丰人表现于歌谣中的婚姻观》、《海丰的畲歌》、《谈谈海丰医事用的歌谣》、《再谈海丰医事用的歌谣》等。这些文章都很短,不像论文,说是采集、调查的报告更合适,但也可以说是他的歌谣研究的第一步或原点。他对歌谣的研究,是以古典文学上极深的造诣、对外国文学研究的广博知识、同时还有有关实地调查的经验作为基础的,从这里可以看清楚了。

  关于海丰县的歌谣,他在《客音的山歌》(1927年,集下)中根据三种方言划分为用本地话(也就是广东话)唱的“粤讴”、用福老话(福建话)唱的“畲歌”、用客家话唱的“山歌”。除了这些之外还有瑶族、疍民等的歌谣,他自豪地说:“我们广东,……论到民众的文艺,它却是一个金碧辉煌的宝库。”进而又列举清朝的诗人王世祯、李调元、黄遵宪等人就曾言及广东的山歌。还说山歌在广西、云南、江苏、浙江等地也都有;山歌具有特异的表现法,即多用双关语或隐语,其内容大多是取材于情爱和性爱的情歌,而且他们有“对歌”的风俗(也叫歌垣)。

  这篇题为《客音的山歌》的文章被收入《客音情歌集》(北新书局,1927年)一书中。

  此书还收入了从他搜集的一千多首中选出的一百四十首歌谣。关于这部歌谣集,黄诏年曾写了书评,钟敬文还发表了回答书评的《为〈客音情歌集〉答评》(1928年,丛)一文。这篇回答中也能看到他对刊行歌谣集的一些看法。首先,对于黄诏年对“不记上地名,不分类”的指责承认了是自己的疏忽。接着对其指责“不命题目”的说法认为颇有讨论的余地,并做了反驳:命了题目有利于研究和免除误会,但用二、三个字去表达其歌词所包涵的意义是很难的,而如果用第一句做题目则大多数又与歌的真正内容不相干。进而又从歌谣集中的方言音释词汇的情形回答了黄的疑问,例如“糖角”的“角”并不是“果”字之误,“糖角”是用糖做成的饼饵(用麦粉、米粉等做的食品)的一种。

  关于山歌,在《山歌》(1924年,歌谣71号)和《答顾颉刚(应为王嗣顺——译者)先生讨论山歌的信》(1924年,歌谣78号)中论述了定义和区分:“我们海丰的地势,东西北三面,都富于山岭,那里居民,作业于山中,信口唱咏,谓之山歌(或曰客歌,以唱者多客族人也),……山歌的内容,大概关于恋爱事情的尤多。”他认为总之山歌也可以说是情歌,但其中也有地理、历史、故事、传说的内容,它是山村的人们用七言(一句七个字)形式唱的歌。

  对于海丰县的歌谣,钟敬文在《海丰的畲歌》(1925年,集下)中介绍过非客家集团的歌谣。这就是中部的居民(多为女性)唱的畲歌。其形式是固定的,一首由八句构成,分为二章,而这二章中的语句十有八九是相同的,即重复地唱。每句一般用七个字,首句三言或五言的多。又指出其内容由于是妇女传承的古代产物,因此吟咏的对象与妇女有关,往往其观念是旧思想和旧道德的。关于畲民,不知是由于当时已经被人所了解的缘故,没有特别的说明,畲民是属于现在所说的苗瑶系的民族畲族。他们与虽拥有特异的历史传统但仍然是汉民族的客家人在语言、文化上不同的少数民族。

  看样子没有编辑出版过畲族的歌谣集,但同样是生活海丰县的歌谣之一的水歌即疍民的歌谣编辑为《疍歌》(开明书店,1926年)而被出版了。这部歌谣集收入了五十二首,书的开头就是诗人刘大白的序言。作为附录载有《中国疍民文学一脔》(1927年,丛话、集下),说到编辑出版的动机:是因为“可惜那些以水为家的疍民的心声,尚没有人把它从他们的心口中,传达到我们的耳里心头,使大家为之欣慰,为之心动!”所以要尽心竭力地给大家介绍。关于疍民的起源,他举出有南蛮之一种说,有一部分是从山上迁入的苗民说,最后如何选择真正的一种说法,那样的研究是人类学者、民族学者的工作。他们的生活概况与开化较迟的民族相同,以船为家,靠捕鱼为业,生活中最大的安慰和悦乐就是唱歌。这种歌叫做咸水歌,也叫咸水叹、后船歌,是否流行于所有的疍民中还不能断定,但是在广东沿海一带流传是肯定的。其形式与各地流行的相似,大多是七言四句体,一般来说每首由一章构成,也有二章以上的,但为数不多。各句末尾有一个助词“罗”字,与楚辞的“兮”一样。其内容大概以歌唱爱情的居多,如果用南北朝的歌谣来类比,山歌是南方的子夜歌之类,咸水歌则就是北方的横吹曲。

  他在介绍疍民的文章开头这样论述道:“中国本部境内,除了我们汉族以外,尚有许多山居水泛的开化较迟的民族。如云南、贵州一带的倮儸,两广、湖南一带的瑶民,广西境内的僮人、西南各省的苗民、东南沿海的疍户,这都是彰明昭著的。我们谁都知道:一个民族文化的高下,与他们的文学(民族心声的歌谣)是很有关连的。”这里从汉族的角度进一步把眼界放到多民族的口承文学,强调了发掘它们的意义。“记得清人李雨村,曾编辑过一部《粤风》,里面除去了一部分粤人的歌谣外,其余都是那瑶僮俍各民族的心声。近来‘歌谣新运动’中,也有人注意的采集了一些云南倮儸和广西僮人的歌谣,发表了出来。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工作。”

  实际上钟敬文自己在写这篇文章的时期也还刊印了《粤风》(北京朴社,1927年)一书,表明了他对少数民族歌谣集的重视。此书的序文《重编〈粤风〉引言》(1927年,集下)里面介绍了刊行此书的原委,先是看到顾颉刚在文章中说《粤风》是一部重要的歌谣集而想读,之后在广州好久见不到,待读了此书,的确感到是具有很高价值的民间作品。在顾颉刚的劝说下加以标点而出版。此书的内容原来分为四部分:一,粤歌;二,瑶歌;三,俍歌;四,僮歌。但钟敬文把它改分为三部分:一,粤歌;二,瑶歌;三,疍歌。“粤歌”的歌不是广东一般性的歌谣,而是被称为客家的居民的山歌,“瑶歌”虽然有许多地方需要注解才知道语意,但还好懂,而俍、僮两种歌谣是非常难的,其语词、语法简直跟外语一样,我们读起来就像读佛经那样莫名其妙,尽管李调元很辛苦地做了好多注释,但还是有不少地方搞不明白,这部分只有另外出版了。

  这里记述的俍、僮部分,后来翻译后编为《俍僮情歌》(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1928年)收入到《中山大学民俗丛书》中出版。此书由钟敬文与刘乾初合译,书前载有诗人王独清的序文。每首歌由现代汉语和原文对照而构成,书末附有《方言考释》。方言考释把《粤风》原书中的注释词汇和译文重新加以编排,成了一种词汇集。在《译者底话》中说这篇序是因为刘乾初去武昌而轮到钟敬文写的,关于用现代汉语翻译的原由:“原文既不好懂,我们依据什么来迻译呢?这也许是诸君一定要疑问的吧。 原来当时编辑这书的人——李调元等——也考虑到后人的不懂,所以很吃力的给它下了许多注解,使我们现在对于这些歌谣底语意能够大部分明了,都是他们底劳苦所赐予。但是,它们底工作,不能叫我们全无憾难。因为有些地方,是没有注出的,——大概由于疏略和不懂吧。我们与此,就只好应用自己底想象去填补了。”对这样再次刊行清代的歌谣集有什么样的评价呢?我还没有看到同时代的书评,但王独清的序文可绝对没有社交辞令,他说:钟敬文的“这种工作,我以为是非常有意义的了。敬文是一个爱好文艺的人,他这种工作,我相信是一种纯洁诚意之努力,他确是费了一番苦心的。他的功绩怕还要在那些勉强摹仿民歌的诗人以上。”

  钟敬文本人还在《〈越风〉序》(1935年,集下)中强调了俗歌集的发现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所以要重视重印俗歌的工作。当时对于这部《越风》除了顾颉刚以外还有左天锡、叶德均、王鞠侯、容肇祖、乐嗣成、黄芝岗等许多人谈到过。其中钟敬文的工作确实具有先驱性的意义。但是之后差不多三十年几乎没有被研究过,到六十年代只有游国恩、谭正璧、马千里提及过。钟敬文自己再次提到此事时,大概也是六十年之后的事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钟敬文先生生平
下一条: ·[姜静楠]西湖边上的隐士──论钟敬文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钟进文]向一生追求进步的人民的学者致敬 ——我和钟敬文先生的几个小故事
·[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萧放]钟敬文人民文化观及其学术实践·[李盛]文艺现代性的中国实践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
·[杨利慧]钟敬文“民俗学是现代学”思想与中国民俗学“朝向当下”的转向·[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
·[康丽]民俗学家的想象力与民俗学学科的生命力·[万建中]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
·[段友文]向大师问学 ——钟敬文先生指导我研究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第38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
·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
·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即将召开·[程梦稷]从“新国风”到“歌谣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