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姚远:保护城市的文化记忆 肩负共同的文化担当
  作者:顾学文 张晶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9-30 | 点击数:9805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的诗情画意,依旧可以在现世的空间里被触摸和感知,无需依赖旧地图上的某个小点来留存历史的底稿

  2006年4月,南京古城面临拆迁的风声传入在北京求学的姚远耳畔,心急如焚的他委托在南京的同学替他留意相关情况,自己同时也从报纸新闻中关注相关动态。

  谈到写呼吁信的缘由,姚远对自己北大的老师充满感恩。姚远早前曾写过一篇名为《南京的“历史”关头》的文章投给南方一家报纸,表达了对旧城保护的一些建设性意见。编辑在茫茫来稿中一眼相中了这篇文章,较完整地予以发表。

  第一次在媒体上表达自己声音的尝试,效果有些出乎姚远的意外。不过,那时的他还不曾意识到声音是可以改变些什么的。老师适时提醒他:“作为一名年轻学生,你说的话也许不一定有用,但我们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还有很多专家学者,你应该给他们写信,寻求更有力的支持。 ”

  在老师的建议下,姚远鼓起勇气把一封《留下南京之魂》的求助信,发给了素昧平生的权威专家谢辰生。

  谢老是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曾主持起草了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收到信的第二天一早,谢老打电话给姚远,一字一顿地说:“如果这封信的情况属实,那就请你以这封信为基础起草一封呼吁信,再请文物学专家、建筑学专家联名呼吁。 ”

  谢老的建议和支持给了姚远莫大的鼓舞,他立刻写下《关于保留南京历史旧城区的紧急呼吁》,并询查多位专家的电话和住址,一个个地打电话,一家家地奔走。

  中国考古学会前任理事长徐苹芳,不久前刚去世。姚远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当初鲁莽地直闯徐老先生在北京东四四合院的家时,老先生摇着蒲扇,告诉姚远,自己是搞考古的,南京秦淮河两岸的历史街区有着太深的历史痕迹,从六朝的建康到南唐的金陵城,再到明朝,南京城的历史彼此叠压,至今没有梳理清楚,是应该好好保护的。最终,这封呼吁信是以徐老的名义寄出的。

  乡土建筑保护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向姚远透露,自己儿时曾在南京的复成仓生活过,父亲经常带他去附近的花牌楼、太平路玩耍。当姚远给他带去一张清朝的南京地图时,他激动地指着地图上的地名,一件件地回忆童年往事。

  在2006年的拆迁规划中,门东的一大片街区被纳入代号为“南门C块‘南门老街’”的开发项目,陈老先生当时就指着地图说:“这里其实就是曾经的‘朱雀桥’和‘乌衣巷’。 ”

  大半个门东街区最终幸免于难,“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的诗情画意依旧可以在现世的空间里被触摸和感知,无需依赖旧地图上的某个小点来留存历史的底稿。

  ■声声呼唤,拧成共同的力量,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催生了相关保护条例

  呼应,还在延续。

  老舍儿子舒乙在收到姚远的邮件后,也立刻给予回复说,为民族、为文化、为子孙后代,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在姚远呼吁信上签名的蒋赞初、梁白泉和叶兆言三位先生,甚至还在南京最热的8月里,带领多家媒体同游南京的历史街区,边走边讲解。那片尘土,一定忘不了他们在夕阳西下告别时的回眸,也一定还记得专家们留下的声音:“现代化不是忘记历史的理由。 ”

  发出自己的声音,这选择一旦做出,姚远就持守了三年多。

  与此同时,不光是南京,其他一些地方的历史文化街区也面临着同样的境遇。2006年,常州悄无声息地拆除了苏东坡终老故居——“藤花旧馆”。谢辰生知道后,在2006年10月再次致信中央领导,希望名城保护条例能够早日出台,“否则再拖下去,恐怕大多数名城就已经有名无实了”。

  正是这封信,与姚远之前发起的专家联名呼吁紧密呼应,共同拧成一股力量,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终于被提上了立法议程。 2008年7月1日正式出台了全国性条例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0年12月1日南京市出台了地方条例《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2011年09月30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首届国际民俗摄影图片论坛在昆明举办
下一条: ·贵州创新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书”
   相关链接
·[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
·[张成福]历史记忆、文化资本与国家级非遗·[邢莉]当代乡土社会神圣空间历史记忆的重构与族群关系的再生产
·[黄彩文 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刘薇]怒族神歌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
·[毕艳君]青海多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 ·[蒋帅]地名叙事的去污名化实践
·[毛晓帅]作为日常交流实践方式的个人叙事·[杜琳宸]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林继富]通向历史记忆的中国民间文学·[赵宗福]族群历史记忆与多元文化互动
·[张成福 杜昭熺]历史记忆与地方性建构·[梁爽]锡伯族的图像叙事与历史记忆
·[宋鸿秀 高忠严]英雄人物的历史记忆建构与文化传承·[陈金文]盘瓠神话:选择性历史记忆
·[罗彩娟]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作为壮族主源的“骆越”文化表征·[赵宗福]族群历史记忆与多元文化互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