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方素梅 杜娜 杜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
  作者:方素梅 杜娜 杜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7-20 | 点击数:18333
 
1.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还未建立起科学和系统的学科体系 什么是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是什么?至今没有人给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学科定义。这与中国妇女研究的学科属性所处的一种相当尴尬的境地有着直接的关系。妇女学在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提出后,中国的妇女研究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并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研究范畴,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它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系统的学科体系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甚至在各学科中它也没有被纳入主流,而是处于学科的边缘位置。少数民族妇女研究作为一个多学科、多层面、多领域的综合研究范畴,其学科属性争议更大,不能确定是属于中国妇女研究的分支,还是属于民族学的分支,或是将发展为独立的学科。如果套用中国妇女研究的某种概念,可以暂时将少数民族妇女研究定义为:“它是以少数民族妇女为研究主体,将少数民族妇女置身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研究其自身的发展、地位、作用及其与社会变革、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婚姻家庭、生育保健、教育等的关系,通过对妇女的研究达到全面、科学地认识少数民族社会发展和人类本身,有着特定的丰富内涵。”不过在中国,民族研究一直处于一种比较“独立”的状态,少数民族妇女研究与中国妇女研究的联系与合作并不紧密,所以一些学者更倾向于将其归属于民族学或人类学,或是建立起独立的学科。如王承权呼吁在中国建立和发展女性民族学,她认为女性民族学是以各民族女性为研究对象和研究本体的科学研究范畴,其纵向指从古至今的中外各民族女性,其横向涉及各民族各个时期的女性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婚姻、家庭、人口、习俗、宗教等方面的状况、特点、作用、变迁、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探索有关规律以及前瞻性的研究等,是一种以各民族女性为本体的综合性研究。(注:参见王承权:《重视女性民族学的研究,迎接21世纪》,《贵州民族研究》1996年第1期。)王承权的呼吁反映了学术界对于构建少数民族妇女研究学科体系的心声,但其设想十分庞大,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另外一些学者则对女性人类学和女性主义民族志研究加以译介,在主流学科中加入了女性的声音,对少数民族妇女研究的学科化也不无裨益。(注:参见潘杰:《女性人类学概说》,《民族研究》1999年第4期;李霞:《国外女性人类学的发展过程》,《民族研究》2001年第5期;刘霓:《西方女性学:起源、内涵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女性主义人类学者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国人类学主流的认同。1999年第四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开辟了“家庭与妇女”专题,与会者都认为女性人类学在中国的社会—文化人类学中将有可能形成很有发展前景和潜力的新的学术空间。(注:参见和少英、周星:《拓展民族研究和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新空间——教育部第四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暨国际学术会议综述》,赵嘉文、马戎主编:《民族发展与社会变迁》,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7页。)
由于少数民族妇女研究在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方面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使得以民族学、社会学和妇女学为主体的学术界对少数民族妇女研究都有所涉及,但又都重视不够,导致其与中国妇女研究和民族研究领域的其他学科相比,显得非常薄弱。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的学科归属仍没有解决,学科意识仍待加强。虽然学科的建设不在于急于建立自己的概念工具和理论体系,而在于进行扎扎实实的研究,但是,要想使少数民族妇女研究取得更大的发展,消除与其他学科的巨大差距并真正进入学科主流,就必须努力建立科学的、系统的少数民族妇女研究学科体系。
2.理论和方法的日趋多元化及其不足 以什么样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少数民族妇女研究,目前也是处于众说纷纭的状况。由于从事少数民族妇女研究的人员主要集中在民族研究领域,同时包括政治学、妇女学、医学、教育学、人口学、法学等学科的学者,因此从多学科切入,不同学科运用本学科独特的研究方法分析少数民族妇女问题,发挥学科整合的优势,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妇女研究的一大特点。又由于民族研究领域的学者担任了少数民族妇女研究的骨干,运用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入观察研究各个地域与民族中妇女的生活和文化,则成为近年少数民族妇女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少数民族妇女研究近年在方法上的发展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研究视角越来越社会化,研究的方法趋于实证化,研究的应用性不断加强。尤其是行动干预和运作式研究的出现,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妇女研究一个重要的学术动向。二是一些学者不遗余力地介绍国外的妇女研究学说,并成功地引进了诸如口述史等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推动少数民族妇女问题的有效解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过,这种重心的倾斜使本来就显薄弱的妇女理论研究,更加受到忽略。学者们必须将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发展,才能真正促进少数民族妇女研究的发展。在理论和方法的运用上,少数民族妇女研究领域还存在其他一些较大的问题。如研究中普遍缺乏性别比较、性别分析的观念与视角,仅以妇女为研究对象,就女性谈女性,这点在数据(量化)分析方面尤为明显。此外,不少学者仍把其研究对象视为弱势群体,更多的是出于一种人文关怀,而缺乏科学的意识和理论的思考。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少数民族妇女研究的整体水平,影响了成果的深度和广度,导致缺乏有分量的专著及深入的专题研究和全面系统的综合研究。
3.研究领域的逐步开阔和发展不平衡 以往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表述与分析上,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国内背景的变化,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的发展日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并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焦点,少数民族妇女研究出现视野逐步开阔、领域逐渐扩大的趋势,举凡妇女社会地位、教育、婚姻家庭、生育保健、传统文化、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无不有人涉足。然而,学术界主要关注的还是妇女问题中的热点和难点,始终是以妇女问题为切入点,又以妇女问题为推动研究的最大也是最直接的动力源,导致少数民族妇女研究领域的发展极不平衡。有些领域的研究相当薄弱,尤其是妇女史、妇女人物与妇女形象、妇女与文学艺术的研究等涉及的较少;有些领域如妇女心理、妇女与环境、妇女与家庭暴力等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因此,在少数民族妇女研究中还有必要吸收各学科的成就,创建新的领域,以促进该学科的真正建立和发展。
(本文原载《民族研究》2004年02期,第95~104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潘定智]贵州民间文艺生态研究
下一条: ·[陈文仓]玉树藏族部落习惯法初论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3-4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绽放”永恒的诗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
·龙年说龙“中国龙的文化阐释”·“你好!中国”旅游推介会在巴黎举行
·“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刘晓峰]时空一体化:中国古代时空观的核心特征·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