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田野报告

首页民俗学文库田野报告

[李继群 和红灿]滇东南的“白倮”与荞
  作者:李继群 和红灿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4-05 | 点击数:15833
 


  摘 要:本研究关注的是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新寨乡城寨村的“白倮”的文化生态变迁。白倮属于彝族[1]。现在白倮只剩下三个村落的人群,城寨是其中之一,也是最大的一个。由于地理封闭、族内通婚等原因,城寨白倮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的保护和传承。本研究以曾经是白倮重要种植物的“荞”为中心,关注了白倮最隆重的节日一一荞菜节,城寨的白倮以自己的蜡染棉布衣裙为认同的重要标志,而这种衣裙又以荞菜花为基本装饰。另一方面,随着生产生活的改变,荞的种植季节(季次)、种植量、种植目的、种植管理方式等都发生了改变。通过研究,笔者认为:荞承载了白倮的生产生活历史; 同时,荞已经逐渐成为了白倮的一种记忆。白倮种植荞的历史,是白倮生产生活演变的历史,也是白倮不断认识自然的历史。

  关键词:白倮 荞 变迁


 

  荞麦亦称荞子,蓼科,是粮食作物中的小杂粮,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是粮食和蜜源作物。起源于中国和亚洲中部,约公元1世纪传到欧洲。中国主产子西北、东北、华北、西南一带高寒山区。

  全世界的荞麦属有15个种,云南有11个种。茎直立有分枝,质柔软。叶戟形,互生。总状或圆锥状花序。花被五深裂,裂片呈长椭圆形,色白或淡红。子实为三棱形瘦果,黑、褐或灰色。栽培的荞麦有3种类型:1.普通荞麦,又称甜荞。2.鞑靼荞麦,又称苦荞。3.有翅荞麦。荞麦的生长期短,全生育期仅2—3个月。为短曰照作物,喜凉爽湿润,不耐高温,畏霜冻,耐瘠抗旱。是粮食、蔬菜、饲料兼用型作物,为山区人民抗灾度荒的主要食粮。云南全省各县均有种植。云南栽培荞麦分为甜荞、苦荞两大类。

  甜荞又分为红花、白花2个种,多分布在海拔2500米以下地区。苦荞又分为细长荞、大长荞、细团荞和大团荞4个种,多分布在海拔3400米以下地区。云南一年四季均可种植。

  本研究以“荞”作为切入点,希望能将这一农作物设定为一个中心,多角度地了解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从而引发民族对山、地、林等自然环境和相关自然资源的各种认识和观念,并纵向梳理出民族文化生态的演变。

  研究点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新寨乡城寨村。2003年1月至2005年5月,笔者四次前往该研究点,进行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通过访谈及参与观察,收集到第一手资料。特在此基础上撰写本文。

  一、研究点情况简介

图1 新寨在麻栗坡位置图

  城寨位于麻栗坡县的北部,与文山州富宁县相连。从麻栗坡县城到新寨乡政府有126公里的颠簸路程,从乡政府到城寨还有7公里。这一段路是2002年前后由政府拨款二十多万元修好的,也就是说,在2002年以前,没有任何可供车行的道路通往城寨,这是一种封闭的状态,地理的封闭使得城寨的村民甚少进行对外的交流。

  城寨村民自称是:“倮人”关于保人的历史渊源,清朝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修刻本《湖南通志》卷八十一《武备志.苗防一》载:“苗有倮、瑶、僮、仡、佬、伶、僚之分,其处广西边者为僮,处云南边者为倮;处湖广零陵、宝庆边者为瑶……。”[2] 在《川东南少数民族史料辑》摘附录《四川之边地与开发》中,也载有“人口与种族:以汉族言,有本土籍及外籍之分;以藏族言,有唐古忒族、西番族、氏族、羌、倮夷族、苗族之分;而保夷族中又有黑夷白夷之分……”。

  城寨的保人以自己制作的棉布蜡染衣饰为相互认同的重要标准。据说这部分保人的祖先是来自昆仑山,因遭灾逃荒经历了长期的迁徙过程,最后来到今天的文山州广南县坝子定居,后迁居文山州富字县木央(乡)等地,清初,进入麻栗坡县境。

  据调查,2003年1月,城寨有138户,613人,其中男性为324人。2004年8月,户数增加为145户,人口总数上升到641人。现在,自称保人的只有三个村落的人群,城寨是其中之一,也是最大的一个。城寨的保人主要有九个姓氏,。即陆、田、张、王、李、莫、刘、罗、陈。其中,陆姓是大姓,人口较多。

  白倮有自己的语言,内部交流时使用。由于附近有汉族或其他民族的寨子,再加上电视等现代传媒的进入,白倮的大部分男人和年轻女人基本能听说简单的汉语。白倮没有文字。 “古歌”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据村里的老人介绍, “九天九夜”也唱不完的古歌记录了白倮的所有历史和文化现象。古歌的吟唱没有年龄和性别的限制,却有季节的要求,每年农历八月第一个龙曰一尝新节以后才可以唱古歌,直到第二年新种以前,所以至今没有几个外来人能完整地听到白倮的“古歌”。

  白倮的建筑风格极富特色。城寨全寨都是干栏式的两层木楼。木楼上层用木板隔开数间,供人居住;下层只简单地用木板或树枝围起来,團养牲畜或堆放杂物。这种干栏式建筑在滇东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但是白倮的房屋还有新奇的说法。村民们讲,他们的房屋共立柱五十余根,是由一把斧子劈出的。屋顶多了两个据说是神鸟翅膀的朝外延伸的雨檐,这与白倮祖先从天上下到凡间的传说有关。木楼上层的屋内设有五个火塘,是白倮的重要生活场所。

  白倮的节日文化丰富。农历四月的“荞菜节”、农历六月的“六郎节”、农历七月的“小米节”和农历八月的“尝新节”,每一个节日都与生产生活相关,并且包含有许多祭祀活动,充分体现了白倮人的自然观。

  城寨白倮的传统文化保留完整,但经济滞后。多数村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生活水平仍然较低,少数村民还必须依靠政府的救济,特别是在每年的七八月间,还是青黄不接的季节,少数人家甚至连包谷饭都吃不上,盐对他们来说也成了奢侈品。城寨一直以农业经济为主,种植的作物以玉米、水稻为主,辅种荞、豆、薯类等杂粮。政府曾经鼓励其种植烤烟,但因为烟叶质量不佳,烘烤的技术也不到位,烟草部门停止了收购。同属白倮的新寨和城寨拥有全新寨乡近50%的土地,但产量远远低于其他村子,很难有剩余的粮食用于出售,所以,他们基本没有任何的现金收入。

  这两年,城寨外出打王的人数非常多,2003年138户共613人中,有108户家庭的129人外出打王(参见下图),这些人主要是男人和已婚的妇女。他们到广东、深圳等地,到建筑王地或诸如塑料花制造厂之类的地方子活,可以有一些收入,可以存一点钱。据说为了攒更多的钱,很多人已经有两三年没有回家了。尽管如此,城寨的经济生活水平仍然远远地落后于新寨乡的其他村落。城寨过去两年里人均年现金收入约为200元。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史论坛 2011-01-1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余未人]21世纪新发现的古老史诗《亚鲁王》
下一条: ·西安剪纸现状调查
   相关链接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
·[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张译匀]龙木耳村彝族石头传说调查手记
·[巴莫曲布嫫]十年行走,不忘初心──《中国彝族传统服饰图典》小引·[朱熹晨]功能主义视阈下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丁木乃]新冠肺炎疫情下凉山彝族禁食“野味”的生态伦理思考·[王菊]由史俗到经述: 彝族毕摩经籍中的“狸猫换太子”故事
·[王蔚]浅议彝族“灰姑娘型”故事母题特征·[唐钱华]主位、错位与归位:乡村文化振兴中政府移风易俗角色的新思考
·[贾国立]红河彝族尼苏人叫魂仪式·[陈晓颖]“礼簿”上的秩序与变迁
·[刘亚虎]彝族史诗在南方民族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王光荣 王春燕]芒佐支系彝族酒礼歌的功能与传承
·[巫达]变异中的延续:凉山彝族丧葬文化的变迁及其动因·[王丽清 董秀团]彝族土主信仰传承发展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研究
·陈永香 等:《彝族史诗的诗学研究——以<梅葛><查姆>为中心》·[叶宏 李金发]神话的结构与彝族生态文化
·[李娜]方山彝族俚濮人的生产习俗与民间信仰·[曲木铁西 巴莫阿依]凉山彝族“尼木措毕”祭祖送灵仪式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