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温玉成]《南诏图传》文字卷考释
——南诏国宗教史上的几个问题
  作者:温玉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0-02 | 点击数:20781
 
此梵僧“授记”云:“鸟飞三月之限,树叶如针之峰,奕叶相承,为汝臣属。”此授记之事,《第七化》引益州金和尚话云:“云南自有圣人入国授记,汝先于奇王因以云南遂兴王业,称为国焉。”按金和尚即新罗僧无相(684-762),上距“授记”时间约九十年左右,称梵僧为“圣人”,亦表明此梵僧并非是佛教徒。金和尚还特别驳斥了唐朝人传说是玄奘(600-604)入云南为奇王父子授记的说法。
 
四、穷石村梵僧亦是婆罗门教徒
 
《第四化》云:“兴宗王蒙逻盛时,有一梵僧来自南开郡(应是开南郡)西、澜沧江外兽赕穷石村中,牵一白犬,手持锡杖、钵盂。”
这位梵僧(持钵、杖僧)是兴宗王蒙逻盛时而来,即674-712年之间。主要活动地点在开南郡西、澜沧江外(西岸)的兽赕穷石村(注:穷石村的位置应在开南城以西、澜沧江西岸的远处。汪宁生认为在洱海以东的宝川县,误也。)。
《铁柱记》(即《第一化》)云:“又于兴宗王之时,先出一士,号曰各郡矣,著锦服,披虎皮,手把白旗,教以用兵;次出一士,号曰罗傍,著锦衣。此二士共佐兴宗王统治国政。其罗傍遇梵僧以乞书教,即‘封民之书’也。张胜温画卷中,“建国观音”左下角画文、武二士,右下角画“奉册圣感灵通大王”,应即是蒙逻盛。
画面上“文士罗傍”双手捧有二卷“封民之书”。南诏自称“大封民国”,隆舜即位后自号“大封民”,王忠《〈新唐书·南诏传〉笺证》,解“封民”即“白民”、“白人”之意,实为大误。按“封民”即“梵摩”,印度婆罗门教崇信之“梵天”也。“大封民国”即大梵天之国;大封民隆舜,即大梵天隆舜也。
穷石村的村主加明王乐第三十人“谓圣僧为妖怪,以陋质为骁雄。”先偷吃了圣僧的白犬,接着又三度伤害:“初解肢体,次为三段,烧火中。骨肉灰尽,盛生筒中、抛于水(澜沧江)里。”正是反映了民间信仰的巫鬼教对外来宗教的反抗。
杀害梵僧后,加明王乐差部下将梵僧的钵盂、锡杖赴奏龙屿山上。按:“龙屿图山城”在巍山县城西北20公里处,高出周围约200公尺,是蒙诏的城邑,后归蒙舍诏所有。可能是蒙氏得知王乐等害死梵僧事后问罪于王乐,王乐派人送上梵僧遗物谢罪。《第四化》云:“钵盂、锡仗,王乐差部下外券,赴奏于龙屿山上,留着内道场供养顶礼。”画面上描绘,在杀害这位梵僧时,其左侧村民,身著蓝色衣,正拽掉梵僧颈下的一条白色带子。这条“白带子”就是婆罗门教中学通“五明”的学者(“班的达”)所佩用的“项带”。这一细节更加证明此梵僧正是一位婆罗门教徒,(注:元代周达观:《真蜡风土记》中有“论三教”云:“班诘,不知其所祖,亦无所谓学舍讲习之处,亦难究其所读何书,但见其如常人打布之外,于项上挂白线一条,以此虽其为儒耳。由班诘入仕者,则为高上之人。项上有线,终身不去”。)此梵僧来自澜沧江以西,是一位在“遁世期”出家远游、以乞食为生的婆罗门教徒。
令人感兴趣的是,剑川县石钟山石窟第四窟的主尊,坐于岩石上,头顶彩帛,头顶上挂一“项带”(圣线),满面愁容。此像俗称“愁面观点”,近世学者有称其为“维摩诘居士”者;有称其为“释迦修行像”者。(注:参见温玉成:《中国石窟与文化艺术》第411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另外,皮罗阁之子阁皮,也是一位“婆罗门教徒”,地位极高。在张胜温画卷中,因其不是佛教徒而未画出其形像。剑川石窟二号窟,在阁逻凤国王的右侧,却雕出了他端坐辅政的场面。
《第四化》中还说,梵僧遇害而未死,“其靴变为石,今现在穷石村中。”依《第七化》所述,当825年“张罗疋急遣男大军将张疋傍并就银生节度张罗诺、开南郡督赵铎咩访问原由,但得梵僧靴为石,欲擎舁以赴阙,恐乖圣情,遂绘图以上呈,儒释惊讶。”
那么,这由梵僧的靴所化的“石”,为什么使地方官如此作难,“恐乖圣情”不敢送上呢?为什么绘图已上呈后,又引起“儒释惊讶”呢?合理的解释是,这块“石”是婆罗门教湿婆派所崇拜的、象征男性生殖器的“天根”——棱伽石。在传说中,这块棱伽石又被说成是“铁柱盖帽”所变,祭铁柱画面上文云:“其铁柱盖帽变为石,于今现在广化群(郡?),今号银生兽赕穷石村中。”
唐代道宣(596-667)著《释伽方志》遗迹篇第四,述“劫比他”国云:“寺有四所,僧千余人。天祠十所,同事大自在天,皆作天像。其状人根,形甚长伟,俗人不以为恶,谓诸众生从天根生也。”同卷“波罗泥斯”国也有类似记述,皆取材于玄奘《大唐西域记》。
在现存文物中,位于大姚县西文笔峰顶的“磬锤塔”(俗称白塔),更堪注目。此塔相传是南诏时西域僧人所造,高约有8公尺。我们比较一下在福建省泉州市发现的宋代或宋代以前的印度教石刻中,其置于台座上的棱伽石,我们便能认识,大姚的“磬锤塔”正是棱伽崇拜之表现。该塔之始造,约在南诏后期。
 
五、开南梵僧是大乘佛教徒
 
《第五化》云:“梵僧手持瓶、柳,足穿枻履……,乃出开南(今景东)嵯浮山顶。后遇普苴诺苴大首领张宁健;后出和泥大首领宋林别(《第七化》作宋林则)之界焉。林则多生种福,幸蒙顶礼。”
《第六化》云:“圣僧行化至忙道大首领李忙灵之界焉。其时,人机暗昧,未识圣人,虽有宿缘,未可教化,遂即腾空乘云,化为阿嵯耶像。忙灵惊骇,打更鼓,集村人。人既集之,仿佛犹见圣像放大光明。乃于打更鼓之处化一老人云:‘乃吾解熔铸,作此圣容所见之形,毫厘不异。’忙灵云:‘欲铸此像,恐铜未足。’老人云:‘但随铜所在,不限多少。’忙灵等惊喜,从之铸作圣像及集村人,更鼓置于山上焉。”
这位手持瓶、柳梵僧的活动时间,在张宁健时代。张宁键之子张健成是盛逻皮(?(约685-704)这位梵僧来到南诏地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佐]云南回族穆斯林跨境东南亚探究
下一条: ·[黄夏年]二十世纪中国佛教学术会议综述
   相关链接
·[杜鲜]南诏头囊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