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温玉成]《南诏图传》文字卷考释
——南诏国宗教史上的几个问题
  作者:温玉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0-02 | 点击数:20782
 
 
二、关于“三赕白”张乐尽求
 
圣僧传法的历史,《文字卷》采用了“七化”的形式,可能是模仿了道教的手法。宋代黄休复著《益州名画录》中就记载中、晚唐时益州有道士张素卿的《二十四化真人图》、李升的《二十四化山图》及丘文播的《二十四化神仙图》等等。
《图画卷》中共有九幅圣僧像,用表阿嵯耶观音的“七化”,实际上反映的是传教史上若干个不同的圣僧。我们用圣僧手中持物的不同,将其区别为三类,即“持钵僧”(前四人)、“持钵杖僧”(中间三人)和“持瓶、柳僧”(后二人)。
《文字卷》中《第一化》是引《铁柱记》的一段文字,概述南诏开国因由,具有总序的性质,故而《图画卷》中并没有相应的画面。
《文字卷》开始即曰:“《铁柱记》云,初,三赕白大首领、将军张乐尽求并兴宗王等九人共祭天于铁柱侧,主鸟从铁柱上飞憩兴宗王之臂上焉。张乐尽求自此已后益加惊讶。兴宗王乃意此吾家之主鸟也,始自欣悦。”这段话在《第六化》之后,《第七化》之前,又重复出现一次。在《第六化》的画面上,张乐尽求的榜题是“都知云南国诏、西二河侯、前拜大首领、将军张乐尽求。”
 “三赕白”即是三个白蛮部落的联盟,包括了白崖赕(今称渡县,又称勃弄赕)、云南赕(今祥云县南部),另一赕名不祥。(注:可能包括越析赕。该赕属白蛮,且有酋长名张寻求者。)张乐尽求这位白蛮部落联盟的盟主,大约在唐麟德元年(664)前后被唐政府授为“大首领、将军”。(注:据《旧唐书.韦仁寿传》,麟德元年(664)前后,唐朝在西洱河地区设置了许多羁州、县,授其豪帅为牧宰。)
张乐尽求主盟的铁柱祭天,是三赕白蛮与蒙舍赕乌蛮大联合的历史事件。此事件据《铁柱记》、《张氏国史》等早期文献之记述,是发生在兴宗王蒙逻盛(时为“巍峰刺史”)的时期,而不是在奇王蒙细奴逻的时期。换言之,此一事件约在674年以后,712年之前。
将“三赕白”册封为一个帮国——“云南国”,张乐尽求被追封为“西二河侯”,“云南国诏”,大概在皮逻阁统一六诏(737)之后。“云南国”应是传说中的“白子国”。
铁柱祭天以后,蒙逻盛取代张乐尽求成为西洱河地区白蛮与乌大联盟的盟主,势力大大增强。传说中的蒙舍诏受张氏“禅让”说即本乎此。唐朝政府决定支持蒙舍诏来做统一大业的基础也在于此。
画面上题榜中按《张氏国史》列出了铁柱祭天的九人是:“云南大将军张乐尽求、西洱河右将军杨农拣、左将军张矣牟拣、巍峰刺史蒙逻盛、勋公大部落主段宇拣、赵览宇、施拣望、李史顶、王青细莫等九人。”其中张、杨、段、赵、李、王应是白蛮姓氏,施姓可能是施浪诏乌蛮。
祭天的地址应在今弥渡县太花乡蔡庄村的铁柱庙附近,当时属白崖赕地域。至今那里仍保存有建极十三年四月十四日(872)建立的“南诏铁柱”。
 “三赕白”张氏世代为豪族。剑川县石钟山石窟第十二窟亦张氏所作。造像记云:“沙退附尚邑三赕白张傍龙妻盛梦和男龙庆、龙君、龙世、龙家、龙千等,有善因缘,敬造弥勒佛、阿弥陀佛。国王天启十一年七月二十五日题记(850)。”(注:剑川县石钟山文保所:《石钟山石窟》(初稿),1983年8月编,笔者于1985年11月6日在石钟山考察时又加以辨认。)
 “沙退”,即剑川城西南的“沙追”,明代仍称“沙退”,今称“沙登”。
张傍龙父子皆联名制。依《文字卷》之《第七化》中,全义四年(819)复礼朝贺的‘酋望张傍’,王张《赞颂》中保和昭德皇帝(824-859)在位)时的“掌御书、巍丰(峰?)、君长封开南侯张傍”,或者“大清平官、澜沧郡王张罗疋”之子“大将军张疋榜”,有可能是张傍龙之父。张傍是否是张疋傍之省称,有待考证。
第十二窟所造的弥勒佛居右,结跏跌坐;阿弥陀佛居左,结跏跌坐,禅定印。二佛皆高肉髻,螺发,发中有髻珠,面相方圆,脸扁平、深目、扁鼻、厚唇,鼻两翼作八字沟纹。此二佛之造型,属晚唐风格,唯面相略有蛮意,其佛像原型,似来自蜀中也。
 
三、巍山圣僧应是一位婆罗门教徒
 
《文字卷》之《第二化》及《第三化》故事,发生在奇王蒙细奴逻(又名独逻消,629-674)时代,依画面,此时蒙细奴逻已有儿子逻盛及儿媳梦讳。如果假定此时蒙细奴逻为四十岁,则当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因此圣僧在巍山的时间即可界定在668-674这七年内。
观此住于奇王家乞食的梵僧(持钵僧),头戴“赤莲冠”,(注:在石钟山石窟第十一号(俗称“全家福”)中,坐于左侧的女主人即头戴与此类似之莲瓣纹冠。)有胡须,似非佛教徒之相。
梵僧在巍山顶,坐于石上,向蒙细奴逻妻浔弥脚及儿媳梦讳“授记”时,“左有朱鬃白马,上出化云中有侍童手把铁杖;右有白象,上出化云中有侍童手把方金镜,并有一青沙牛。”这里应是虚构的一个婆罗门教祭祀场面。马神陀第克罹(Dadhikra)、象神、湿婆之子犍尼萨(Ganesa)均以侍童面貌出现。湿婆神之牛,名难陀(Nanda)这里用青沙牛代表,《第三化》之未,用小字注云“后立青牛祷,此其因也。”画面上牛旁文云“青沙牛不变,后立为牛祷,此其因也。”至今云南白族仍有十月一日“祭牛王”之俗,不知是否因此而来。这一“授记”的场景,在张胜温画卷中称作“建国观世音菩萨”图。剑川县狮子关雕刻的头顶“黑淡彩”,手牵白犬的人物,也是这位“建国观世音菩萨”(1179)。较晚的一例是剑川出土成化六年(1470)的“建国梵僧观世音菩萨”。
这一虚构之场景或许是梵僧向浔弥脚说明授记时应有之仪典,但当细奴逻等“相随往看”时,“诸馀化尽”,“并见地上有一青牛,馀无所在。”表明梵僧授记时,只有青沙牛,便因陋就简,作了祭仪。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佐]云南回族穆斯林跨境东南亚探究
下一条: ·[黄夏年]二十世纪中国佛教学术会议综述
   相关链接
·[杜鲜]南诏头囊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