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发展跨文化传播学 提升中国的国际传播力与竞争力
  作者:贾文山 褚国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25 | 点击数:12669
 

  全球传播 本土视角

  记者:请问在当代传播理论体系中,是否包含西方文化的偏见?

  贾文山:当代传播理论体系是由各个学派组成的,主要有实证主义学派、批判主义学派、建构主义学派和人类学派这四大学派。其中,认知主义或实证主义学派是建构在传统认知心理学基础上的,而心理学在社会科学领域具有霸权地位,其研究方法也都是自然科学移植过来的。实证是一种数据分析,把一个传播现象给成分化、数据化,寻找传播现象的因果关系。此外,实证主义关注的是普世理论,容易忽略传播的特殊性和多元性。当然,后来出现了文化新实证主义,就是说承认文化的相对性,但将之简约化、客观化。比如,它将某种文化解读为男性化文化和女性化文化,这些都是干巴巴的东西,文化这么丰富,几个简单的描述怎么能够涵盖呢?

  还有古典传播理论,在逻辑、信誉、情感表达和文化这四大层面中,它更强调逻辑。现代西方文化重视逻辑与理性,中国文化则更讲究寓情于理、情理交融。因此这两种文化在交流时,有时会出现一些冲突。西方人往往将自己的文化体系标榜为普世的,假如只是将之称为西方的,那就谈不上对其他文化的偏见了。正是因为他们的文化本有西方局限性,却被标榜为普世的、放之四海皆准的,从而就出现了西方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偏见,比如有些学者用西方的视角来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播现象。而且,我们有些中国学生,跑到西方去学习传播学,不批判地接收,而是人家说普世的就不做反思地拿来就用。我们作为华人传播学者,应该有双重文化视角,在学习传播学时,也需要好好挖掘东方的传播学视角。否则我们的研究就会延续文化间的障碍,而不是克服。

  建构主义和人类学派都是反实证主义的,他们认为实证主义过于简约化,无法把事物的复杂面展现出来。人类学派比较重视用本土视角来研究传播。我的导师Donal Carbaugh就很强调本土视角。我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从身份、交际行为和情感层面分析了中国的“面子”文化,就是受他本土视角的影响。最早提出本土视角的是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Clifford Geertz。

  建构主义则更强调多元,而不很注重本土,认为意义本身是变动的,环境一变意义就会随之改变,更不用说多民族多文化间的更复杂的交流了。建构学派强调文化如何通过话语、传播进行解构和建构。它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分流,但这是一种健康的发展,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心理思维的建构是在人们社交过程中形成的,一旦内化后就会稳定下来;另一种观点强调社会化的力量,认为通过新的沟通方式,原来被建构的会再次被解构,从而得到重新建构。

  批判学派主要是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其中主要包括英国的文化研究学派和欧洲大陆哲学,如解构主义等。在西方的功能主要是消解第四种权力,即媒体的霸权,同时探索一条告别现代性的新文明道路。批判学派在跨文化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主要关注点不是消弭所谓的文化间差异,而是关注跨文化传播各方的权力均衡和地位平等。

  记者:现在这种西方偏见是否有所改观?

  贾文山:这种偏见在目前依然比较严重,不过有改观。今年12月香港城市大学和中国传播学会将召开一个会议,其主题就是“全球传播,本土视角”。我认为要纠正这个偏见,需要西方学者和世界其他地区学者共同的努力,要学会用本土视角来研究本土的传播现象。

  与此同时,西方有些学者也在努力纠正这种偏见。比如Robert Oliver,还有一位从台湾去夏威夷大学的学者Godwin Chu。Godwin Chu在1980年代就与一位印度学者合编了一本《传播理论:亚洲视角》(Communication Theories, Asian Perspectives);还有另外一本书《传播理论:东西方视角》(Communication Theories, Eastern, Western Perspectives),它收录了当代著名新儒家学者成中英的一篇文章,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那位主编很有眼力。成教授是在东西方哲学研究界中对传播学最敏感的一位学者。2002年,我主编了一本名为《中国传播理论与研究:反思、新疆域、新方向》(Chinese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Reflections, New Frontier, New Directions)。书中收录有一篇犹太裔美国学者的文章,专门研究中国谈判风格,还有一篇文章研究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健康传播,还有一篇文章专门探讨象形文字等对孩子想象力的影响,诸如此类。

  但是,跨文化传播学的本土化与其他社会科学比较起来是相对迟缓的。比如社会学、人类学的本土化始于20世纪30年代,那时候有费孝通先生的乡村中国研究;而心理学在华人世界的本土化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

  中国的调解文化创造和谐

  记者:中国目前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现状是什么?

  贾文山:宽泛地讲,自从人类出现以来就有跨文化的实践。但作为学科,以现代的范畴讲,真正将西方的跨文化传播介绍进来,最先大概是1983年何道宽写的《介绍一门新兴学科——跨文化交际》。此外还有时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的胡文仲、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贾玉新和北京大学的关世杰等。现在中国跨文化交际协会已成立10年,期间召开了7次年会,与海外的跨文化交际协会交流和互动越来越多。我虽然在美国任教,但三年前也被该学会接纳为会员,并被评选为该协会的理事。

  最近,该协会还创办了会刊《跨文化交际研究》,我也有幸被聘为编委。目前全国有十几个跨文化研究中心,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甚至创建了跨文化交际系。我预测跨文化视角将会统领多种学科,政府、社会、公司及个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将会深化中国的改革开放,极大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因此我呼吁政府和企业大力支持跨文化教育,开拓跨文化培训与咨询的市场。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8-26 16:37:2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一虹]儒学是宗教吗
下一条: ·理论自觉与中国的学术话语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