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马亚萍 王琳]改革开放以来撒拉族研究概述(1978—2001年)
  作者:马亚萍 王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07 | 点击数:16812
 
中国撒拉族的民间文学源远流长,民间文学的种类有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叙事诗、谚语等。改革开放以来,撒拉族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1989年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陈庆浩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全集,甘肃民间故事集》,收集了撒拉族民间故事3篇,2001年中国ISBN中心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甘肃卷》,收集了撒拉族民间故事2篇。撒拉族民间文学整理出版的著作有:《积石山下的撒拉家》、《土族撒拉族民间故事集》,韩文德的诗集《裸河》,循化县“三套集成办出版的”《撒拉族民间故事》(1、2集)、《撒拉族民间歌谣》、《撒拉族民间谚语》,日本出版的《马路听来的故事》等,粗线条地勾勒了撒拉族民间文学概貌,反映了撒拉族民族文化的风格特征。1999年民族出版社出版的郝苏民主编的《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撒拉族物质、社会与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真实的描写和全面的分析研究,是一部难得的具有实证性、个案性的人类学著作。粗粗列举23年间中国撒拉族研究专著出版的现状,虽不能反映中国撒拉族研究的全貌,但从中不难看出研究成果之丰硕,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撒拉族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的标志。
(二)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和有关文章
23年来,中国各地的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有关撒拉族研究的论文和文章。据我们粗略统计,1979年,报刊上发表的有关撒拉族研究的论文和文章约15篇,1981年约有6篇,1982年约有6篇,1983年约有4篇,1985年约有8篇,1989年约有6篇,90年代以前平均每年问世约6篇左右,1979-1990年发表的研究中国撒拉族的论文和有关文章约有80篇。90年代以后,发表的论文数量比80年代略有增长,1991年约有7篇,1995年时增加到9篇,2001年急剧增加到17篇,90年代以后,发表研究中国撒拉族的论文和有关文章平均每年问世约10篇左右,约为80年代的2倍,1978-2001年的23年间,中国各报刊杂志共发表有关撒拉族各方面的文章约200篇,约为改革开放以前30年发表文章总和的20倍,这些论文和文章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有的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有的论文立意新颖,富于开拓精神。
 
二、研究领域的进展和开拓
 
1978年—2001年中国撒拉族的研究在以往的基础上,经历了启动、复苏、发展的阶段,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取得了新的研究进展和较为丰硕的成果,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一)关于撒拉族族源与形成问题的深入探讨
撒拉族族源研究是中国撒拉族研究的传统课题之一,考证研究其民族族源与形成问题由来已久,学者们,特别是本民族研究者的加入,他们充分发挥懂得本民族语言的优势,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记载和保存在民间的口头传说,在作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博引广证的考证研究后,认为“撒拉族的先民来自于中亚撒马尔罕一带”。《撒拉族简史》从语言、人种类型、民间传说、历史记载、风俗习惯、生产经营特点等方面缜密研究论证后,认为撒拉族同中亚地区的民族在历史上有密切的相关性,撒拉族的先民来自中亚撒马尔罕一带是可信的历史事实。体质人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青海撒拉族人与新疆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的体质特征十分相近,与新疆的锡伯族、维吾尔族和蒙古族、藏族较为相似,而与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相远。”也为该观点提供了佐证。在撒拉族族源问题上学者的观点一致,但学术界就构成撒拉族的主要成分究竟是以中亚哪个民族为主的问题上,存在着一些分歧,并就此展开了充分的讨论,主要的观点有:
1.以“撒马尔罕人”说 持这种观点的如《中国少数民族》认为“早在元代,经新疆迁入循化一带的中亚撒马尔罕人与周围的藏、回、汉、蒙古族等民族长期相处,互相影响,逐渐发展而形成。”
2.以“撒鲁克人”为主说 持这种观点的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认为“据民间传说,约在元代(13世纪)居住在今撒马尔罕的西突厥乌古斯部落撒鲁克人的一支。”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李宁利]自梳女的“婚嫁”象征
下一条: ·[邹渊]习惯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
   相关链接
·[柯小杰 王君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服务民族学专业教学·[阿布都外力·克热木]撒拉族民间叙事文学的母题及口承性特点探微
·[墨磊宁]“民族识别”的分类学术与公共知识建构·[马千里]法国民俗学的史前史
·中外关系史视野下的丝绸之路与西北民族学术研讨会邀请函·[王利平]知识人、国族想象与学科构建:以近代社会学和民族学为例
·中国撒拉族与中亚土库曼人·[杨堃 罗致平 萧家成]神话及神话学的几个理论与方法问题
·丝绸之路与多元文化:第一届文化共生人类学民族学高级研讨班召集书·[沈燕]在国际民俗学领域发出中国声音
·卡舒巴 安德明:从“民俗学”到“欧洲民族学”: 研究对象与理论视角的转换·探索民俗学方法论的实践范式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间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 ·民族学等四学科呈“互通”态势
·推动“学科合作” 构建“中国学派”·学者研讨和反思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学科发展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民族学民俗学实习基地正式挂牌成立·[王建新]人类学视野中的民族宗教研究方法论探析
·[李国太]陶云逵:绽放“云之南”·[许晓明]曲木藏尧:彝族文化的自我诠释者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