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首届安徽民俗文化节绽放铜陵
  作者:记者 钱伟   摄影/图:岳晓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5-08 | 点击数:7442
 

【关联报道】
 

安徽首届民俗文化节开幕 呼吁关注传统民俗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5月07日 20:36

  中新网铜陵5月7日电 (记者 吴兰)7日,首届安徽省民俗文化节在此间拉开序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中国文联执行副主席冯骥才等出席了此次开幕式。据了解,举办此次民俗文化节,旨在呼吁民众关注传统民俗。

  开幕式上,“月圆观灯”、“踏青插柳”、“龙舟竞渡”、“举杯邀月”等十大民俗表演,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气和节日为时序,艺术再现了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情景,充分展示了民俗文化旺盛的生命活力和斑斓色彩。

  在安徽首届民俗文化节现场,记者看到汇聚全省地方戏曲、民间器乐以及包括省外天津的泥人张、东北的二人转民俗绝活让观众惊叹,现场的“百工、百品、百乐”吸引众多市民前来参观、品尝、聆听。

  正在现场表演剪纸的胡娟说,自己从小就喜欢拿着剪刀剪纸,目前跟她学艺的学生也很多,看到剪纸技艺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很开心。边聊着家常,几分钟之内,寥寥几剪刀,四个蝴蝶应剪而生。胡娟的剪纸只是此次展演的百工技艺的一种。

  民俗文化是民间的智慧是社会的流动历史。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臧世凯在致辞中说,民俗文化具有丰厚的生活底蕴、浓郁的民间特色和鲜明的地域特点,是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智慧结晶,各民族鲜活的人文载体。作为民族文化的奇葩和中华文明的瑰宝,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民俗文化始终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充溢着生机和活力。

  据了解,本届文化节由安徽省文化厅、铜陵市政府共同主办,以“守望民俗、相约铜都”为主题,由十大民俗表演、百戏百乐、百工百品展演展示和民俗文化论坛四大板块、100多项活动组成,旨在荟萃中华民俗精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打造新的地方文化品牌,营造传承记忆、全民同乐、共享成果的文化氛围。(完)

 

乌丙安:应把民俗还给百姓

  发布时间: 2010年05月08日03时11分    稿源: 中安在线-安徽商报

 

  在首届安徽省民俗文化节上,中国民俗学会名誉会长乌丙安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民俗如节日、庙会等,都应该原封不动地还给百姓。

  多年来,乌丙安一直在从事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乌丙安说,现在各地都注意到保护民俗,安徽一直行动比较早,但不能指望一次活动就能完全保护民俗。乌老先生认为保护民俗最重要的是掌握一个理念,即保护百姓原汁原味的生活,民俗其实就是百姓在最自然的、原生态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文化,过多地“打造”其实是一种干涉。他说其实看到首届安徽省民俗文化节的彩排时比较高兴,因为参加文化节的都是技艺传承人或普通居民。

  乌老认为中华民族的很多民俗受国外朋友的喜欢,他们也在盯着我们的技艺,我们应注意到文化安全问题,在一些有国外资金入股的中国传统工艺企业中,尤其要注意保护传统文化安全,“不能同‘赤壁’中所说,谈笑间,强弩灰飞烟灭,不能在谈笑间让人家拿走了我们的技艺。 ”乌丙安表示,期待着国家尽快立法保护。(汪漪)

 

  让民俗扎根于百姓生活
  ——访中国民俗学会名誉会长乌丙安

  “今天的现代化与传统的民俗文化不是对立的,到五星级宾馆吃民间菜,这就是一个例证。 ”5月7日,出席首届安徽省民俗文化节的中国民俗学会名誉会长乌丙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民俗文化可以原原本本地存在于百姓生活中。

  今年82岁高龄的乌丙安先生是我国著名民俗学家。多年来,他一直在从事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通过民间文学和民俗学考察,积累了大量第一手材料,现在还担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评审委员会评委、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乌丙安先生说,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不要歧视民俗文化。在现代化的背景之下,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甚至本世纪的人,都会在传统技艺里感受到对民俗的温暖记忆和情感。

  “民俗文化千姿百态,目前在民俗文化保护方面存在一个误区,各地都在急急忙忙去打造民俗,这其实犯了一个错误。”乌丙安说。他认为,民俗的主体就是百姓,百姓过日子,用不着表演给你看,我们应当把节日、庙会等民俗活动还给老百姓,让老百姓的东西原原本本地再现,回归老百姓原本的生活状态,回归民俗原有的生活环境。(林春生、桂运安)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人民网 2010年05月07日19:5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首个苗绣“数字博物馆”将传承“穿在身上历史”
下一条: ·秧歌之乡的民俗文化嘉年华
   相关链接
·[檀力]关于安徽“长丰剪纸”非遗文化项目入驻朱巷镇文创园可行性计划·[郭雨欣]安徽省“狼外婆”型故事探析
·“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学术研讨会 在安徽淮南市举行·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牵手10家学校建传承基地
·[吴衍发]安徽长集淮派皮影戏调查与研究·[孙大军]保护与营造:安徽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的一点思考
·安徽黄山:以产权流转破题古民居保护利用·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方案敲定 共设置十项活动内容
·[王贤友]安徽风俗“三分天下”的独特性·[缪雪峰]传统节日与新兴节会调查与研究
·拍客走天下 缘寻石敢当·“寻找泰山石敢当”海峡两岸拍客行活动
·第四届泰山石敢当文化节将于9月6日至12日举办·中国少数民族民俗艺术亮相美国史密森民俗节
·搭建中美人文交流的桥梁·2014年美国史密森民俗节将举办“中国:传统与生活的艺术”主题活动
·中国将参加2014年美国史密森民俗文化节·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节风靡北美
·安徽省民俗学会2013年工作年会召开·安徽省民俗学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专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