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简涛]中国人的民族性与孔子的典范人格
  作者:简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30 | 点击数:21416
 
 
中国人的民族性—昨日和今天
 
中国人的性格或者中国人的民族性是一个热门话题,[21]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早年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如孙中山、梁启超、鲁迅、胡适等也都有论述。这里仅选取几种比较有影响的观点。
在上世纪之初,梁启超对中国人的民族性作了如下论述:1.缺乏独立性、自治力;2.奴性、不尚自由;3.缺乏国家观念、缺乏公共心;4.不敢冒险、不进取;5.怠惰框怯、忍为上;6.无自尊、无毅力。[22]
在1919年,康白情结合地理学、人口学、民族学及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对中国人的性格作了概括:1.自高自大,自满自足;2.畏惧困难,喜欢享受;3.富有创造性和模仿能力;4.崇尚平凡而不崇尚奇特;5.事主实行,弃绝空谈,唯乏恒久之毅力;6.厚古薄今,墨守成规;7.富“个体”之独立性,而乏 “群体”之独立性;8.消极忍让,缺乏积极抵抗精神;9.好刺探他人隐私而坚守个人秘密;10.恩怨分明,有报恩意识;11.体质强健,潜力甚大。[23]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概括中国人的性格为:1.自私自利;2.勤俭;3.爱讲礼貌;4.和平文弱;5.知足自得;6.守旧;7.马虎 (模糊);8.坚韧及残忍;9.韧性及弹性;10.圆熟老到。[24]
林语堂在1935年出版的英文著作《中国人》(My country, my people)一书中,总结中国人的性格如下:1.老成温厚;2.遇事忍耐;3.消极避世;4.超脱老猾;5.和平主义;6.知足常乐;7.幽默滑稽;8.因循守旧。[25]
美国传教士史密斯(Arthur H. Smith)在1894年出版的英文著作《中国人的性格》(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一书中,对中国人的性格作了如下概括:1.保全面子;2.勤俭持家;3.勤劳刻苦; 4.讲究礼貌;5.漠视时间;6.漠视精确;7.易于误解;8.拐弯抹角;9.顺而不从;10.思想含混;11.不紧不慢;12.轻视外族;13.缺乏公心;14.因循守旧;15.随遇而安;16.顽强生存;17.能忍且韧; 18.知足长乐;19.孝悌为先;20.仁爱之心;21.缺乏同情;22.社会风波;23.株连守法;24.相互猜疑; 25.缺乏诚信;26.多元信仰。[26]
鲁迅从改造国民性的角度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提出批评。鲁迅认为民族劣根性主要表现为奴性、自高自大、看重面子、目光短浅和胆小自私。[27]日本人安冈秀夫总结的中国人的民族性也曾使鲁迅“不免汗流浃背”,它们是:1.过度置重于体面和仪容;2.安运命而肯罢休;3.能耐能忍;4.乏同情心多残忍性;5.个人主义和事大主义;6.过度的俭省和不正的贪财;7.泥虚礼而尚虚文;8.迷信深;9.耽享乐而淫风炽盛。[28]
这些论述都是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的观点,源于作者对那个时代中国人的观察,当然不适合于今天的中国人。然而若以今天中国人的眼光对昨日中国人的性格进行评判,则可以测试当代中国人对这些性格的认同程度,从而探求近百年来民族性的变化。为此笔者把以上诸说归纳为12个性格类别,然后对国内外学人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54份,其中19 份带有访友评析。[29]调查结果如下:
(图表1)
为了验证其准确性,又对职工群体进行了小范围调查。[30]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虽然三者有所差别,但是整体趋势相近,具有共同性。
(图表2)
(图表3)
在调查问卷中,[31]公认度最高的是“遇事忍耐”,高达93%,甚至超过了对“勤劳刻苦”的认可。这说明遇事忍耐确实是中国人最具普遍性的性格。对于忍耐,有的访友给予积极评价,认为这个性格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和道家的不争思想,并认为这原为中华民族的一个美德,可惜现在逐渐淡漠了。中国人温和勤奋,遇事忍耐,这样的人很多,而且至今仍然如此。有的访友坦称个人是比较能忍的。但也有的访友对此持批评态度,认为遇事忍耐是消极忍让,缺乏积极抵抗精神。有的访友认为忍耐是在处境不利情况下的无奈之举,在别人的压制下,必须学会委曲求全。中华民族有着非常强的忍耐力,但是忍耐力强并不等于奴性。如果像爆竹一样,一碰火就炸,接着就粉身碎骨,应该说还不够成熟。处事应该从长计议,顾全大局,只要没有丢失原则底线,就不能和奴性混为一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王霄冰的个人空间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陈金文]试论梁祝悲剧的性质
下一条: ·[嘉木扬·凯朝]蒙藏佛教关系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