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从江文化绘图:图绘我心
——《<勐马档案>:一次方法论的尝试》(2010年3月19日10版)报道续
  作者:记者 王珍 实习生 陈玉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30 | 点击数:10907
 

  记录工作有一个既定的程序:首先,全村村民共同探讨本村的文化资源,圈定选题,制定写作大纲;“种子记录员”对村民个别访谈,以文字和影像的方式记录;村民就某些主题进行讨论,现场录音或录像;村民绘制本村的文化资源图。

  王晓望的努力很快有了显性的成果。苗族村寨摆鸠村在讨论本村文化资源时,村民提出,该村废弃已久的斗牛是本村的一项传统文化,应当恢复。于是在记录员范锡彪的组织下,家家户户出钱出力,全村508人,用4天时间修建了斗牛坪。

  去年农历九月,摆鸠村举行了盛大的斗牛会,邀请了邻近18个村子、两万多人前来参会。这次斗牛会开得十分成功,既为本地人带来了欢乐,促进了各村之间的往来和友谊,又为当地人增加了收入。王晓望认为,摆鸠村的模式或许能够为少数民族地区以文化为基础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迪。

  从江的失望与希望

  在全国各地都在轰轰烈烈地发展经济时,从江太需要外人来为他们指点迷津,王晓望的到来可以说恰逢其时。

  从江这个偏居一隅的西部小县,有以侗族大歌蜚声世界的小黄村,有号称“最后一个火枪手部落”的岜沙原始部落,还有60年自然人口增长为零的“中国生育文化第一村”占里,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独特。但是他们一直守着清贫与艰苦,至今人均年收入不到1500元。找不到清晰思路的从江人,在旅游业开发上一直举步维艰。

  小黄村和岜沙村沿袭旅游开发模式,在当地开发了旅游业,但形式比较简单,仅仅是肤浅的移植和照搬,如组建一支表演队,客人来了就表演一场,收几百元的费用。当昔日用来抒发情感的歌唱变成了为金钱而进行的机械表演,演唱者很难倾注自己的感情,游客当然也不会为这种应付式的演唱而感动。

  在火枪手部落岜沙,当地并无跳芦笙舞的传统,为了开发旅游业,竟然从外面学了一套芦笙舞,专门跳给游客看。他们以为,那就是游客想要看的。

  当地的机构条块分割严重,也让从江的旅游业开发很难形成合力和统一思路。如岜沙有两个很小的博物馆,分属旅游部门和文化部门管辖,原本就有限的资源还形成了恶性竞争和瓜分,很难吸引到游客。因此,博物馆大多数时间都是关着的,即使开着,展示的内容也很单一,都是官方整理的一些照片和资料。

  而旅游业带来的商业社会的意识却已经渗透到了从江的很多村寨,在小黄和岜沙这种旅游业开发比较早的地方,给当地人拍照,已经是一件需要付费的事,纯朴的民风已经悄然消失。

  尽管如此,王晓望还是对从江抱有很高的期待,“相对别处来说,从江的传统民族文化依然较多地保存,是比较丰富和多元的。”

  比如,在小黄村模式化的对外表演之外,寨子里一直保留着世代相传的学歌传统。孩子一生下来,母亲就要为他(她)组建歌队,同龄或者年龄相仿的孩子为一个歌队;在他(她)刚学会说话的时候就教他(她)唱歌。每年过年,全村人都要在鼓楼唱歌。“他们说,在游客面前唱歌要带着笑,他们自己都觉得很假,但是在鼓楼是不用笑着唱的。”王晓望说。

  从江各民族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但是都有祖先崇拜,在娱乐性的传统活动日益衰微之时,信仰方面的传统却依然坚如磐石,各项仪式、仪轨依然十分清晰。“可见一种文化的消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王晓望笑着说。

  另一个好消息是,自金融危机以后,出去打工的人陆续回来了,他们在外闯荡多年,发现打工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谋生手段。但这些早已不事田间劳作的打工者,回乡以后,依然面临着生存困境:他们不会种田,靠什么为生?

  “如果唱歌能够挣钱,他们是愿意去唱歌的。”王晓望说。这些人的“乡村回归”,客观上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人力保障。“他们曾经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生活过,相比留在本地的老年人,他们有了参照体系,能够更好地了解到自身文化的独特性。”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0-04-30

上一条: ·[苏品红]浅析中国古代方志中的地图
下一条: ·[王铭铭]民国民族志
   相关链接
·[王霄冰 陈科锦]民俗志的历史发展与文体特征·[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
·[赵李娜]从“国家-民众”到“家庭-自我”:中国家庭民俗学的演进轨辙·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
·[乌丙安]完美提升民俗志编纂形式的新探索 ——《青海民俗志》序·[赵宗福]全面系统科学记述,彰显青海民俗文化
·[李建宗]书写青海民俗生活的皇皇巨著 ——简论《青海民俗志》·[朝戈金]民俗志书写探索的创新成果 ——《青海民俗志》序
·彰显青海民族优秀文化的力作《青海民俗志》出版·[王玉冰]裴丽珠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
·[王均霞]实践民俗志与女性民俗研究的一种可能性·[王晓葵]灾害民俗志——灾害研究的民俗学视角与方法
·[王庆]土家族舍巴日仪式的田野民俗志——以古丈田家洞为中心·《青海村落民俗文化志丛书》正式启动
·毛巧晖 等著:《北运河民俗志——基于文献与口述的考察》·[刁统菊]我为什么选择了“横顶”?
·[张士闪]进村,写好当代村落民俗志·[张士闪]当代村落民俗志书写中学者与民众的视域融合
·[张翠霞]现代技术、日常生活及民俗学研究思考·[马丹丹 刘思汝]中产阶层“不可统计”的生活经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