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绣保护迫在眉睫为时未晚
“现状不算悲观,前景不容乐观”。这是杨晓辉藉数据库建设之缘,对苗绣传承状况进行广泛全面的“近距离”观察后得出的结论。
所谓现状不算悲观,是相对一些学者提出,苗绣作为一种民族民间文化的载体,已濒临消亡灭绝的说法。作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的杨晓辉对贵州民间工艺的传承与现状有深入的了解,他说:“贵州苗绣包括其他传统手工艺术,尽管受到强大冲击,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苗绣仍然顽强地存在于苗族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在他走过的众多苗族村寨,人们固然青睐简便价廉,包括使用各种现代材料的“新苗装”,但在节日、聚会、婚嫁等重大神圣的场合,传统服饰仍然不可缺席,作为苗族服饰中重要的刺绣工艺仍在民间流传和使用。“如果抓紧抢救保护,现在还来得及。”杨晓辉说。
而“前景不容乐观”,则是杨晓辉在调查中发现,苗绣确实面临严重的传承危机。“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在不久的将来,传统苗绣将有可能完全从苗族的生活中消失。”
作为中国苗族最大的聚居区,苗族文化保存最完好的省份,贵州苗绣最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目前仍在民间流行和使用的苗族服饰就有100多种。除贵州之外,在几个主要的苗族分布省区也有十分丰富的苗绣工艺。
然而,即使在贵州,苗绣已面临传承乏人、技艺退化、逐步走向衰落的严峻形势。“最精美的苗族刺绣不在苗寨,而在许多民族工艺品市场和个人手中。”杨晓辉说,近30年来,国内外收藏者和生意人已经把贵州苗绣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收得所剩无几”,苗绣精品在乡间难得一见,游离于原生环境,流失严重。
同时,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苗绣技艺已是一种普遍现象。“60岁以上的工艺技术比较全面精湛,40岁左右的是传承主体,20岁上下的基本不会。”杨晓辉说,从调查情况看,苗族刺绣工艺已呈简化变异、整体水平下降的趋势。外省区由于苗族人口较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较快,其刺绣工艺濒危、消失的速度更快。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2010-01-26 14:4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