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刘海燕]小说与文化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传播与接受
  作者:刘海燕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1-21 | 点击数:15894
 
 
关羽崇拜最早体现为亚文化的接受形态,集中表现为社会中弱势群体(如农民、游民、市民等)对于强悍的英雄主义的需求和依赖。费尔巴哈认为:“人的信赖感,是宗教的基础。[9](p.l)在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上千年的宗法统治中,这一群体的人或受到残酷的压迫和统治,或游离在宗法制度外,浪迹江湖,谋求生存和发展,或具有一定的经济地位,却没有合法的政治地位。这样,他们需要依靠一种精神信仰来解脱人世间遭遇的灾难和痛苦,希望得到超现实的保护以改变现实世界的无助。虽然这种宗教信仰带有一定欺骗性和唯心色彩,但是长期以来在中国的文化底层潜伏着,支配了芸芸众生的生存与发展。早期的有关民间关羽崇拜的记载寥寥无几,直到宋代俗文学的兴起才反映出民间存在的关羽信仰形态,尽管我们无法确知民众心中关羽是什么样子,但我们可以推测百姓对于关羽的阶级认同感和刘、关、张兄弟结义的江湖情感的接受大概就是《三国志平话》中的草莽英雄式的形象,而元杂剧《关大王大破蛋尤》中对祭赛关羽的民俗活动的记载也大致反映了民间关羽崇拜的原生形态。 
如果说早期的关羽崇拜根源于祖先崇拜或者英雄崇拜,而局限于地域性影响的话,那么到了宋徽宗年间张天师召关羽下界为解州盐池除患时,关羽的宗教影响应该更为广泛了。这一历史回顾,旨在说明关羽早期的宗教形象存在于中国的亚文化中,以后才逐渐渗透到主流文化中去,成为国家认可的宗教神灵。“宗教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义信条和体系,神的神性亦随着社会需要的不同而不同,随着人际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可从神灵世界的结构中看到社会结构的投影,在以社会性为其本质内容的人性中找到神的神性的原型。"[8](p.158)关羽最初的神性主要表现在御灾捍患的神职上,在宋徽宗朝,应召平定解州盐池之患,是关羽作为地方性神灵的最大功绩。随着南宋时局的变化,关羽也成了保家卫国的守护神。不但民众能够在崇拜关羽的宗教信仰中幻想找到人生的幸福,而且统治者也发现了树立关羽这一人格神以标榜忠义的儒家精神的现实需要。于是明清社会中关羽崇拜在统治者的推波助澜中愈演愈烈,上升到“伏魔大帝”的宝座,在民间诸神中,关羽应该是人格神中神职最高的神灵了。这一掌管三界的神灵皇帝,其原型正是封建社会的人间帝王的形象。关羽崇拜最终被封建社会的统治者纳人国家祀典,在形式上肯定了关羽崇拜,也是统治者对民间宗教的控制和利用。 
总之,关羽崇拜在社会各阶层中是由下向上传播的,“传播活动总是流向社会上需要它的地方”[10](p.108)。那些信仰关羽,在情感上需要关羽的下层百姓更早地描画关羽的形象,塑之于寺庙,悬之于庭堂。反过来,统治者自上而下对关羽形象的认可和封祀,实际上是对于宗教中的关羽形象进行规范,从而保证对其的社会性控制。在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传播与接受过程中,关羽形象由历史而进人文学,再进人宗教,形成了一个具有特定象征意味和复杂内涵的文化符号。在符号化的过程中,关羽也由人而神,担当了中国社会为文化传统中忠义仁勇等精神打造的“形象大使”,也成为统治者神道设教的工具。
 
参考文献:
[1]三国志通俗演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陶宗仪.说邪[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仁
[4](美)N-沃尔斯托夫.艺术与宗教[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5]金文京.从“秉烛达旦”谈到《三国志演义》和《通鉴纲目》的关系[A].周兆新(编).三国演义丛考[C]北京:北京 出版社,1995.
[6]前将军关公祠志[A].关帝文献汇编:第8册[C].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7]郑振铎.《三国志演义》的演化[A].陈其欣(选编).名家解读《三国演义》[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8]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9](德)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4 
(原文载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丽娟]元明民间叙事文本中关羽的另类形象
下一条: ·[王红]复调与重弹:当代民族文学的动物叙事研究
   相关链接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张佳伟]众声喧哗:多视域的曹操传说与形象建构
·[袁歆 刘忠帆]梁祝传说书院文化景观叙事历史演化研究·[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
·[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王涛]《地名文化遗产鉴定》修订刍议
·[王娇 柏互玖]明清方志风俗志内容的构成、分布与历史成因·[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吕慧敏 彭尔爱]中西合璧、古今辉映·[刘先福]芬兰历史地理学派的生成与演进
·[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刘婷]试论清明文化从多元到一体的演绎逻辑
·[刘蓓]基于历史维度、信仰维度、旅游维度的神话主义研究·[林德山]历史叙事与景观生产:日照茶文化研究
·[廖欣梅]区域历史与神灵信仰:以福建西部石佛公信仰为个案·[刘晓春]人的历史比学科更长久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