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黄宇雁]祗园祭山鉾巡行与“二十四孝”
  作者:黄宇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11 | 点击数:16003
 

  二、祗园祭山鉾巡行中的“二十四孝”题材

  早期的祗园祭以6月7日的迎神与6月14日的送神为主,时至今日,祗园祭已成为连续进行一个月的盛大典礼。特别是在7月17日,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汇集京都,一睹祗园祭山鉾巡行的壮观景象。在这一天,事先抽好签的32辆山车打扮得流光异彩,集中在京都府中京区,随着长刀鉾[9]的稚儿一刀挥下,声势浩大的山鉾巡行宣布开始。数十人在号子与曲乐的伴奏下,拉动着巨大的山车,绕着既定路线缓缓巡行。每一辆山车都象一座流动的世界文物博物馆,山车的屋顶、栏杆上雕刻着各地题材的故事;车身四周挂满金碧辉煌的织物,它们包括来自波斯的绒毯、从中国引进的刺绣、来自欧洲描写《圣经》和《荷马史诗》故事的壁挂等等。特别是每一辆山车顶部或鉾竿中部都装饰着一些木偶,它们都表达了一定的故事情节。每辆山车的名字就以这些木偶所表达的故事内容来命名。其题材除了描述日本历史文化人物神功皇后、应神天皇、圣德太子、役行者小角、平井保昌等的故事之外,更有来自中国的历史人物、传说故事。如“函谷鉾”讲述的是孟尝君学鸡叫深夜逃离秦国边境函谷关的故事;“鸡鉾”表现的是尧舜时期的太平景象;“菊水鉾”与道教长生精神有关,“螳螂山”、“伯牙山”讲述的“摔琴谢知音”的故事;“白乐天山”描述的是白居易向道林禅师询问佛法大意的场景,“鲤鱼山”表达“鲤鱼跳龙门”的吉祥寓意。尤其令人注目的是另外2辆山车 “孟宗山”与“郭巨山”,它们来源于曾经广泛流传于中国的“二十四孝”的故事。孟宗山的故事梗概如下:

  三国吴人孟宗从小丧父,对母亲非常孝顺。有一日母亲生病,非常想吃竹笋。但当时恰逢冬月,那里来的竹笋。孟宗无计,前往竹园抱着竹子失声恸哭,哭声感动天神,天神降下一地竹笋,孟宗采竹笋煮汤侍奉母亲服下,母亲的病马上就好了。

  祗园祭山车中的“郭巨山”,色彩稳重,布置简洁,楼台上部四周敞棚的顶盖显得别具一格。郭巨手持铁锄,捧着一坛金子,他的儿子站在旁边,两人脸上都露出笑容。据说这一组木偶雕塑为宽政元年(1789)金胜亭九右卫门利恭的作品。在所有与中国题材有关的9辆山车中,孟宗山的历史最为悠久。根据现存的资料,早在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应仁之乱”[10](1467-1478年)前,孟宗山就出现在祗园祭山鉾巡行之列,距今至少有500多年。

  而“郭巨山”则讲述这样一个故事:

  郭巨,字文举,汉时人。传说其家中贫困,快要揭不开锅了。家中有三岁的小儿与年迈的老母需要进食。郭巨与妻子商量,将儿子埋掉,省下口粮喂养老母,因为“子可再有,母不可后得”。有一日,郭巨挖坑,忽然掘出一坛黄金,坛上写着:“天赐黄金,郭巨孝子,官不得夺,民不得取。”原来郭巨对母亲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上天降下财宝嘉奖他的孝行。

  祗园祭山车中的“孟宗山”也风格脱俗,独具匠心。山车顶部为一棵松树,树上挂满了雪白的棉花,象征着寒冷的冬天。孟宗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右手持一支竹笋,左手扶一柄扛在肩上的铁锹。孟宗的斗笠上、肩上、竹笋上都挂满了雪花。塑像据说出自七条大佛师康朝左京之手。

  二十四孝的故事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广泛流传,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现代中国人对“孝”这一概念的理解已不同以往,“孝”的观念已日渐淡薄。恐怕现今大多数中国人都不会知晓二十四孝的具体内容。而在我们的邻国日本,二十四孝的故事仍然生存于人门的头脑里,而且出现在象祗园祭这样的大型神社活动当中,在历经数百年、浓缩了世界文化的祗园祭32山车中占据2车的位置,足见人们对这一故事及其传达的孝文化内涵的接受程度。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网页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曾传辉]中国的民间信仰是不是宗教?
下一条: ·[王霄冰]礼贤城隍庙:地方历史与区域文化的“记忆之所”
   相关链接
·[孙敏]母题共享与话语耦合:日本英雄祖先故事的信仰图景·[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陆薇薇]日本灾疫叙事中的妖怪传说·“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3)”在山东大学开幕
·[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研究的新动向
·[刘雪瑽]《山海经》传入日本年代再考辨·[王晓葵]“休闲”中的文化记忆——以日本的“花见”为例
·[毕雪飞]丝绸之路的开拓、往来与牵牛织女传说在日本的传承·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2):现代社会的民俗与现代民俗学
·[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菅丰]民俗学的悲剧:学院派民俗学的世界史纵览
·[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的vernacular研究
·[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刘守华]比较故事学的中日之旅
·[程梦稷]朝向“一国民俗学”:柳田国男的传说研究·[刘守峰]柳田国男的海上心路
·[何彬 马文]日本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学科构建及其反思·[唐植君]日本蛇郎故事从神话到民间的传承与演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