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看得见摸得着 民族文化博览会展示传统技艺
  作者:顾咪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04 | 点击数:4583
 


  石头是怎样变成金子的,金沙是怎样变成金箔的,掐丝珐琅是怎样制成的……在2009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上,会给你一一解答。

  正在东亚展览馆举行的民博会,汇聚了14项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10项上海市市级“非遗”项目,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些“活态文化”一改单调的传统展示方式,将整套制作工序搬进展馆,由传承人现场演绎,让观者体验一下、玩一下看得见、摸得着的“非遗”。

  打头的摊位来自山东招远市,演示的是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一“开张”便被人围了个水泄不通。据传承人迟孟文介绍,这一技艺创始于宋朝,并被写入《宋史》,炼出来的黄金纯度最高相当于常见的18K黄金。他当场表演了这个“古老炼金术”:先用大方锤将矿石砸成花生米大小,称为“破碎”,俗称“捂砂”;随后将破碎矿石倒入清水搅拌均匀后磨成粉,越细越好,推磨时还哼些民间小调,以减轻疲劳;第三道工序是拉流,即用木溜板加水冲淘金粒,具体操作法是将磨细的矿粉放置在槽板的上方并均匀摊开,待水流入后,再均匀地左右轻划或轻拍,石渣随着清水流走,留下的就是含金矿粒:“金泥”。最后是冶炼,将包有金泥的纸包,放入坩埚内进行熔炼。金泥熔化后,杂质形成的泡沫不断蒸发或用生铁钳提取,然后加入芒硝和硼砂提纯,到一定程度时倒入金模,金子就这样炼成了。

  与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相邻的是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展示。金箔早在商代即已应用,锻制工艺成熟于南京,相传至今已有近1700年历史,来自南京的金箔锻制传人演示了全过程。他们先化条,将金块熔铸成小条块;然后拍叶,将条块拍成薄坯片再做捻子,即将小薄片夹在一层层特制的乌金纸内,反复捶打,使之得以伸展;再用竹签将薄金片移入尺寸较大的乌金纸内,千余片叠成一块,用牛皮纸包裹,两个金陵大汉反复捶打,把最后达成的金箔挑入柔软的茅台纸上。据介绍,1克黄金可锻打出厚0.12毫米,约0.5平方米的金箔。

  紧挨着金箔锻制技艺的是铸胎掐丝珐琅技艺。明代早期景泰蓝铜胎多用铸造,明末开始逐渐改用锻胎,以节省铜料。前来表演的安徽中粤金属材料科技公司恢复了这项湮灭已久的铸胎掐丝珐琅技艺。他们先用失蜡铸造法铸胎,将铜丝焊在铜胎表面形成图案,也称为“掐丝”;再将膏状釉料堆积在掐丝之间,即“点琅”,再经反复烧制成珐琅,打磨抛光,器表露出铜胎部位錾花、镏金。

  此外,还有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分水油纸伞技艺、活字印刷技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苏绣、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等,一个个都在讲述古老而有趣的制造技术。(来源:解放日报)

 

  文章来源:新民网 2009-10-03 08:36

上一条: ·汕头澄海文艺进景点 感受民俗魅力
下一条: ·别样的中秋 同样的“团圆”:四川地震灾区中秋节掠影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