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刘悦笛]从“秋期释奠”看当代韩国的儒家“礼乐文化”
  作者:刘悦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07 | 点击数:8266
 

  无论强调“人是礼仪的存在”(如芬格莱特、葛瑞汉所见),还是对此持一种质疑的态度(如史华兹所见),抑或认定“礼”是作为“人性化过程”而存在的(如杜维明所见),“礼”在东亚文化当中总是浸渍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最切身的体会,就是韩国学生们的“尊师重道”,无论是笔者在成均馆大学授课所面对的韩国博士生们,还是到国立首尔大学、岭南大学和韩国艺术哲学协会演讲中所遇到的每一位学生,都十分重视师生之间的礼仪,哪怕是学生要长你20多岁也是如此。在与他们熟识之后,一位韩国学生还问起我,可不可以在私下交流的时候不使用“敬语”。在韩语当中,“敬语”带来的不仅是词的变化,而且更有句式的根本改变,远没有中文来得那么简单。我只能回答说,中文敬语主要是“你”与“您”之间的差异,“有心”的话就用“您”,“无心”的话便用“你”好了。

  在韩国宣扬“儒家思想”的不仅囿于公立、私立的大学,而且还有许多民间社团在其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它们的影响很大。我曾拜会“韩国儒道会”的院长张在轩先生,这个社团是韩国最重要的儒家组织,据说70年代曾拥有地方分会近300个,儒林人数约500万,而今却略有衰落。张先生是一位温文尔雅的耄耋长者,他如今仍数十年如一日地向弟子们传授儒家经典,弟子遍布社会的各行各业,他还曾将各种各样的儒家经典翻译成韩文。当然,在许多韩国人心目当中,“儒学”更是一种“儒教”,他们有许多学生团体也在以这种态度来共同研修儒家文化,大学里面还有许多年过半百来读儒学研究生的长者。我的学生当中,除了攻读东洋哲学的之外,也有几位韩国知名的舞蹈家、音乐家和美术家,在欣赏他们的“韩舞”、“国乐”和“韩国画”的时候,更能感受到儒家“礼乐文化”在他们创作中所产生的影响。

  但韩国这个尊卑有序的社会却仍是一个“熟人社会”,一个比中国还“熟”得多的“熟人社会”,儒家传统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也时有显现。如何在发展儒家文化的同时“趋利避害”,这是中韩两国都要共同直面的时代问题,尤其是在“国学热”蔓延中国的时候,似乎更需要“清醒”的头脑与“审慎”的洞见。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09-5-1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英]从民宿看日本人的文化意识
下一条: ·[金民卿]当代西方文化研究的三个转向
   相关链接
·[郑然鹤 庞建春]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教育的现状和启示·[李子贤]韩国济州岛传承的活形态神话|
·[赵振坤]韩国民俗学对“民”与“俗”的研究·[徐娅玲]韩国民俗符号中的“女神性”
·[郑文换]从文化遗产保护到文化旅游开发的乡村振兴之路:以韩国河回村为例·朝韩申遗合并,传统摔跤希日木列入非遗名录
·[李子贤]韩国济州岛传承的活形态神话·[张晖]韩国蛇郎故事的叙事结构分析
·迄今已有175个国家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2届常会即将在韩国济州岛召开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新增来自中国、日本和韩国的传统文化遗产·韩国将承办下一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常会
·韩国“申遗事件”中的谣传与误解·[王晓涛]责任分担:作为“文化事件”的韩国申遗
·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延续民族的清雅之音·[任敦姬]“人间国宝”(Living Human Treasure)与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和挑战
·[爱川纪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与韩国·专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经验与挑战:以韩国为视点
·[何新]端午考·[徐聘婷]韩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