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2003年公约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科文组织相关《公约》2003年公约

“我亲历了联合国教科文非物质遗产的评审”
——访“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我国首位国际评委张振涛博士
  作者:陈彬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7-02 | 点击数:6224
 

  宽容对待周边国家的申报

  对第三批“代表作”项目中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国内媒体曾有许多议论。其实,与此相似的还有柬埔寨申报的“高棉皮影戏及剧场”。这两个国家提交的申报书中都明确写到,这些社会习俗和艺术品种受到中国文化影响。

  经过这次评审,张振涛深切感受到,别人在自己的文化遗产申报书中堂堂正正地写明这一艺术品种和文化习俗源自中国,而面对别人为了保护这些非物质遗产而感到自豪的心态,我们许多人却保留着一种不宽容的态度,这是不应有的。国家的概念是个在历史中逐渐形成的现代性观念,文化圈的划定范围与国家边界,既有相和之处,也有不相重之处。前者则是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自然形成的,后者则是近代以来通过国际法规定的。中国文化在历史上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是不争事实,中国在历史接受和保存了别国的影响也是不争事实。这次不丹申报的“达麦兹的鼓伴奏面具舞”与我国西藏地区的藏戏艺术如出一辙,而越南申报的“越南中部高地的铜锣乐器文化”也与我国广西、云南地区的铜鼓文化血脉相通。中国在历史上受东南亚地区佛教文化的影响十分巨大,这些文化基因已经融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习俗中,源流难辨,也无须分辨。中国的风俗在相邻友邦得到传播、保存、保护并被视之为珍宝,是传扬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事。

 

  终身难忘的庆典时刻

  2005年11月25日上午10点,宣布庆典仪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11号会议大厅召开。

  各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许多人的身份是驻法国使馆与教科文组织的双重大使)以及世界驻巴黎各大媒体的记者,出席了场面隆重的庆典仪式。大厅里座无虚席,评审委员会委员被安排在正中的前排就坐,两厢就坐的是各国大使,中间过道被各电视台的摄像机塞得难以通行,两边贴墙的过道也站满了教科文组织秘书处的工作人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遗产处”处长施密斯先生主持了会议。“代表作评审委员会”主席、约旦公主贝丝玛·本特·塔拉首先介绍了评审工作的过程。然后,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先生在主席台上宣布了43项新的“代表作”。他每宣布一项“代表作”的名称,背后的大屏幕就播出该项“代表作”1分钟的录像介绍。播放过程中,施密斯先生同时宣读评审委员会的评语,获得“代表作”的各国大使依次走上主席台,在热烈的掌声中接受松浦晃一郎颁发的“代表作”证书。各国大使都为自己的民族文化能够获得这项殊荣而充满自豪,俄罗斯甚至派出了五人代表团,穿着民族服装,同时走向主席台。他们高举证书,并把带来的国家礼品赠送教科文组织。我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副代表马燕生代表中国领取了证书。

  作为一名学者,以国际评委的身份代表祖国参加国际文化事务,这是张振涛终生难忘的时刻。事后他在回忆这段经历时最后写到:“全部议程结束后的第二天,巴黎漫天大雪,而在我的心境中,它却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本文部分参考张振涛《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评审纪事》一文)

 

  张振涛简介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先后获得中国艺术研究院民族音乐学专业文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音乐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早年为专业演奏家(小提琴家和钢琴家),曾调查、采集古乐乐器,研究、整理中国民间传统仪式音乐,曾任中国音乐资料馆馆长。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06-06-2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振涛]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评审纪事
下一条: ·教科文组织下月初将确定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名单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张建军]可持续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从联合国世界蜜蜂日出发·视频 ‖ 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
·[朝戈金]口头传统对于人类文明赓续的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我们即#活态遗产
·6月21日:冬/夏至国际日·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在线专题研讨会召开
· 教科文组织 ‖ “重塑非洲民间故事”系列短片将于3月29日全球上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保护我们的活态遗产”:2003年《公约》名录增加 “新成员”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开幕式在摩洛哥拉巴特举办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即将开幕· 2022年世界文化政策与可持续发展会议:各国通过历史性宣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