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清学“三弊”:杨义访谈录
  作者:计亚男 柳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24 | 点击数:7613
 

  

  读书报:在您眼中,清学的短是指哪些呢?

  

  杨义:平心而论,清人弱点起码有三条,可以概括为清学“三弊”:

  第一,是不敢讲民族问题,民族问题长期是清代学术的禁区。因为当时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文字狱阴影浓重,言华夷之辨者可能招致诬陷株连,甚至剖棺断尸。编纂四库全书时,“胡”字都要全部删掉,如何敢讲民族问题?一时间,关系到国家荦荦大端的民族问题无人敢讲。这就给我们研究古代典籍,留下了巨大的空间。例如《左传》如果仅从文字考证,或现在从叙事学角度来研究,是略有训练的人都可以做的学问。但是《左传》的一个根本问题是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是怎么形成的,这就少见有人进行全面的清理。这里面涉及到列国兴亡,部族兼并,家族姓氏,士人流动,客卿制度,学派纷争,战争与外交等一系列的问题。举例而言。商末周族的泰伯奔荆蛮而开吴,是华夏变蛮夷;吴通中原,并迅速称霸,是蛮夷变华夏。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华夏与蛮夷互融互化的一个典型。司马迁的《史记》列《吴泰伯世家》为三十“世家”第一,是潜伏着中华民族大一统的世界观的。吴公子季札到鲁国听《诗三百》的音乐,此时孔子才八岁,为什么被视为蛮夷的吴国能出现这样的人才?通解了这一关键,就会明白吴通中原不仅是政治外交上通中原,而且非常内在地隐含着文化上通中原。

  还可谈一个例子。公元前655年,晋国发生争太子的斗争,原因在于骊姬乱政。骊姬本来出自陕西骊山一带的戎族,少数民族本来就有妇女参政的传统。那么,太子申生为什么不听劝告,学商末周族的泰伯让位而出奔?他恪守周公礼制,精神状态与泰伯有什么不同?出奔的倒是公子重耳,被迫出逃到狄国。《左传》记载,说重耳在狄娶狄女生子,“处狄十二年而行”。要知道,与重耳一道出逃的舅父狐氏也是戎狄之后,重耳是周族与少数民族的混血儿。而狄国是北方少数民族统治的一个国家。因为汉族和少数民族有着不尽相同的政治制度和邦交制度,混血儿重耳在这里又重缔政治联姻关系,可以得到在其他国家得不到的庇护。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和边疆少数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为什么重耳出奔,不能够像泰伯开创吴国那样,在狄地开拓一个世代相传的国家,却在其后又流亡于卫、齐、曹、宋、郑、楚等国家,才由秦国派军队护送他回晋国即位呢?这同周初分封诸侯以前的政治空间,与春秋列国兼并时的政治空间的差异,存在着什么关系呢?重耳十九年流亡所锤炼出来的意志、阅历、能力和对列国政治关系的理解,对他称霸中原,又有什么因果关联呢?如此这般的深入研究,可以为研究当时各国的政治史、各民族的融合史、以及家族史提供有力的佐证,并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角度拓展一个以往学术未能展开的新的国学研究的空间。我正在指导一位古典文学博士后学者从这个角度研究《左传》,并取得了新鲜的进展。

  第二,是民间问题。清人心目中只有四库之学,只有经史之学才是学问,关于四野之学,比如民间的东西、口传的东西或者野史志异的东西算不了学问。如果敦煌石窟文献是在乾隆年间发现,到底能有多少进入四库全书都很难说。清人对此注意不够的民间的东西,对于研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生是很重要的。比如敦煌文献就为我们保存了许多关于曲子词、关于佛教俗讲与小说的具有发生学价值的材料,这类材料都为正统文献不屑收录的。它们的出现,几乎改写了我们的词史和小说史。应该认识到,人类开口讲话,据英国牛津一个研究室对人类语言基因变异的研究,已经有十二万年。但人类有文字才五千年,中国殷墟的甲骨文才三千多年。而且在有文字的漫长岁月里,有条件识字和写作的人占极少数,大量的文化叙事存在于民间的口头,民间口头叙事是上层书面叙录的最初基础和源泉。

  比如儒学的经典《论语》,既然不是孔子亲自写的,是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的回忆编集,那就必然包含有其弟子、再传弟子对老师的理解和选择,谁负编辑的责任也就掌握着话语选择的权力。清代学者都相信柳宗元和二程、朱熹的说法,说《论语》是曾子弟子编的,或加上有子弟子编的几条材料。这当然有根据,因为《论语》最晚的材料,是曾子临终遗言:“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非曾子弟子,不能提供这种材料。但是,孔门有德行科、言语科、政事科、文学科等四个科系,一共排列了十个哲人,对这些优秀弟子都称子,显然不是孔子定的名单。而且十哲中没有曾子,能说这是曾子的弟子开的名单吗?因此《论语》第一次编集,应是孔子初死,子贡等四十六人为他在庐墓守丧三年的时候,这一点我们应该相信郑玄等汉儒的说法。四科中德行科是传道统的,德行科中当时还年轻力壮,可以传道统的是仲弓(冉雍),如郑玄所说,他负这次编辑的责任。这样,中国儒学中的两大学派,一派由仲弓、子夏、荀子通汉儒,一派由曾子、子思、孟子通宋儒,早在《论语》两次最重要的编集中,已经埋下深刻的伏笔。我们所以能够如此提出二千年来没有人发现的这个重大问题,是由于我们不像清以前的人那样崇圣,不去分析圣贤书背后的手脚,也不像民国时人要打倒孔家店,不及分析就去推倒。当代国学是要以现代大国的文化姿态,去如实地清理自己的文化根子。把握世界的文化姿态的不同,必然导致被把握到的世界的不同。

  第三,是清代只有金石之学而没有考古之学。尤其是近八十年的考古发现,为清代学者所未见,也不断地给民国时候疑古学派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反证。当然疑古对于突破经学中心的积习,解放我们的思想,清理我们的学术有好处,民国学者在以怀疑精神打破旧局面,以中西汇流的方式创立新学科,又在文化价值观发生根本转变和新的材料包括甲骨学、敦煌学的发现中,开拓了百家争胜的新的学术潮流,做了许多前无古人的贡献。但是一些学者疑古过头,疑古成习,对于古史记载,包括司马迁的贡献不够理解和重视。司马迁除了占有大量文献资料以外,还做了很多实地考察,把很多民间的东西写进了《史记》,这样的写作方法有点类似诸子,是历史家中带有诸子气象的一人。比如《史记》为今存的先秦文献中失载的屈原立了一篇《列传》,显示了对中国文学独特的理解和深刻的共鸣,鲁迅还为此称扬《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是一些疑古学者质疑屈原在先秦的存在,根据西方某些理论推导出“屈原否定论”,认为他是后世创造的“箭垛式的人物”。然而,太史公是生活在距离屈原仅150年的人。他不仅阅读了大量后世无法读到的史料和档案资料,而且实地考察过屈原的故乡,在生活节奏极慢的当时,有可能看到屈原曾经住过的房子以及和他有关系的族人邻居。他还到过屈原流放的沅水、湘水流域,到过屈原沉江的汨罗。我们到底相信一个历史学家的这种考察所做出的判断,还是相信两千年后某些学者根据一种外来理论推导出来的看法呢?这是不言而喻的。

  

  读书报: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清学的种种不足,现在国学就有了深广的研究空间。

  

  杨义:看到所谓“清学三弊”,乃是现代学术创新意识的结果。它不是为了否定前人,而是为了超越前人,在肯定前人的伟大贡献的同时给当代人敞开充分的创造性空间。其实,历史失载的空白远远大于历史记载的文献。有根柢、有思想的学者应该从文献上入手,从空白处运思,发现历史隐藏着的深层意义。从老式教育制度中走出来的前人,凭着记诵之学、考据之学的优势,作出过许多精深的研究。当代学者的优势在于世界视野、现代意识和高科技对文献检索的介入,完全有可能在新的时代高度上综合文献、考古、田野调查,以及民族、民间、民俗的丰厚资源和多元参证的方法,还原与创新并重,敬重与明达兼用,打开国学研究的一片新天地。“当代无大家”的说法可谓休矣,我们的国学在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历史进程中将会放射出新的光芒,这难道不是可以预期的吗?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 2009年7月22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黄晓峰]夏含夷谈古代文献的不断重写
下一条: ·中印古代文化和诗学: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黄宝生
   相关链接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
·[朱韵伊]表演传统的新生及其受众的饭圈化·[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刘雨婷]锦绣鞠艺
·[何潇 俞冰]共同富裕视野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路径刍议·[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柯小杰 王君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服务民族学专业教学·[叶涛]在“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召开·“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稿启事·“端午与文明生活”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举行
·潍坊风筝会联动《王者荣耀》,让传统文化传承跨越时空界限·“端午与文明生活”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施爱东]中国民俗学的学派、流派与门派
·[施爱东]中国民俗学的学派、流派与门派·[丁木乃]新冠肺炎疫情下凉山彝族禁食“野味”的生态伦理思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