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隆德民间艺人有了自己的“家”
  作者:唐荣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17 | 点击数:4799
 

  
        宁夏隆德县自古就是“男能握管书画,女能执针绣彩”的文化之乡。在这个只有21万人口的山区小县,常年潜心于各种艺术创作的艺人就有2万多人。“峰海连云登六盘可揽画胜,轩墨瀚烟游百度方解雅奇。”这幅2009年4月9日出现在隆德县新建成的文化城大门口的对联,将位于宁夏西南端的隆德县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巧妙地展示了出来。从这一天开始,民间艺术家们在县里为他们免费提供铺面的文化城内,将他们的艺术作品展示、出售。

        忙碌在自己店铺里的魏风萍因为家传的砖雕和自己一样“在城里安了家”而内心感到温暖。魏家一直生活在隆德县西部贫穷闭塞的风岭乡西河村,靠天吃饭的农耕生活困苦不堪。自从砖雕成为魏氏家族的吃饭手艺后,走甘肃、下陕西做砖雕成了这个家族勉强维持生计的主要经济来源。上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国家的经济实力增强,文化环境也不断改善,民间手艺逐渐成了可以登上大雅之堂的工艺品,在1995年“万博杯”全国艺术精品展示大赛中,魏氏砖雕获得一等奖。

        流传了170多年、历经五代的杨家泥塑艺术,是隆德民间艺术中颇有代表性的。在三代以前,他们大多以雕塑神像、敬奉仙道为主。到了杨栖鹤手里,这位如今已81岁的民间老艺人多年来带领祖孙三代,积极发扬泥塑工艺,从勉强度日到每年收入几十万元,形成了集泥塑、绘画、烫花、木刻等为一体的“杨氏家族艺术”。

       2006年,隆德县抽调39名专业人员集中进行培训后,对全县13个乡(镇)126个村的民间文化艺术种类进行全面普查,征集、确认、整理原始资料,建立各类档案资料库,确立社火艺术、农民画艺术、雕塑艺术、刺绣、剪纸、“六盘山九龙莲花池”祭祀民俗、砖雕、篆刻等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为重点保护对象,其中杨氏家族泥塑等10个项目被确定为国家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如今,隆德的民间艺术家们已不再把自己的绝活仅当做赠品或观赏品,更多的则是把它们拿到市场上去。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他们开始创办各种协会,以团队的形式走出六盘山,使隆德民间艺术之花香飘更远。

       在隆德的书画市场上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许多作者的身份为“隆德农民书画院院士”。1984年,隆德县成立了书画协会;1998年,书画产业被列为全县14项重点产业之一,并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建成了隆德书画民间工艺展销中心和县宣传文化中心;2006年,宁夏首个农民书画院——隆德农民书画院诞生,目前,书画院有成员216位,书法爱好者从县城到乡村有万人之多。目前,仅县城内的书画装裱、销售摊点就达50多家,年产值由1998年的3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500多万元,成为该县经济发展中的“黄金产业”,常年靠种地过活的农民于诗情画意中多了一条增收之道。

         不仅书画、收藏有协会,连玩灯也有协会。隆德民间历来就有元宵节悬挂彩灯的习惯,1991年成立了县彩灯协会,有力地推动了民间彩灯艺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在泥塑、砖雕、社火、演艺等方面,各种民间团体也纷纷出现,成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隆德先后荣获“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全国文化先进县”等荣誉。

        在隆德县城中间有一条土沟,从2006年开始,县里考虑将土沟填平,建设商业步行街,由于投资商的资金链一度中断,商业街始终未能建成。2008年年初,新任县委书记李鸿儒在县人大会议上提出了“文化兴县”战略,得到代表们的支持,认为利用此地建设文化城是个德政工程。文化城一期建成1万多平方米,在拉动城市建设和利用文化资源上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目前已经有100多家本地和甘肃平凉、静宁以及陕西的民间艺人入驻。
 

 

  文章来源:文化传播网 2009-07-12 07:4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颜志图:“讲古佬”的痴古人生
下一条: ·关于开远市彝族聚居区村寨现状的调研报告
   相关链接
·[张芸朵]“热闹”:宁夏燎疳节的身体感研究·[张洁]宁夏乡村旅游与非遗融合发展研究
·“民间艺术大师进高校工作坊”和“民间文化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北师大挂牌成立·宁夏沙坡头区:粽情端午 香飘邻里
·我国著名格斯尔奇吕日甫大师逝世·[张西昌]民间艺人的身份归属与知识权益
·教育部:民间艺人、能工巧匠可到中小学兼职美育教师·[胡玉福]神圣的责任与自我的追求
·[钱永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民间艺人·《格萨尔》艺人成果展在京举行
·[王汉超]马街:七百年不散的书会 承载民间曲艺光荣与梦想·齐鲁非遗看台:胡集书会
·和盲艺人一起挽留绝唱·上海举办灶画艺术展 民间艺人忧心断代失传
·伏藏:被埋藏的秘密·民间艺人推非遗进课堂
·西藏著名格萨尔说唱艺人桑珠逝世·首届柯尔克孜民间文学“约隆”演唱会在新疆师大举行
·长大学生携手民间艺人保护传承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宜都市为民间艺人“充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