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吉狄马加]中国西部文学与今天的世界
——在中韩作家对话会上的演讲
  作者:吉狄马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13 | 点击数:6088
 


  朋友们:

  我衷心欢迎大家来到中国,来到中国西部腹地的青海高原。我相信,这个对话会将不仅增进中韩两国文学的对话和解读,也会载入中韩文化交流的史册。

  从上个世纪末到21世纪初,随着中国政府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西部这个概念已经传遍世界。

  那么在讨论中国西部文学之前,我需要谈一谈中国西部这个概念。

  毫无疑问,西部首先应该是一个自然地理的概念,是指一个特定的方位和地域。这里几乎包括了中国三级地貌最高两级的全部,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绵延数百公里至两千多公里的长大山脉,大江大河的源头及其上游流域。可以看到西部的自然充满了个性和魅力。

  其次,经济地理的环境与状况是西部的另一个标志。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理解,西部就是指观念相对陈旧的欠发达地区,主要依据是,它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自然经济而不是商品经济或商业经济的主导下。这种自然经济的形成并传承至今也有多种因素,包括生存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及其限制,人们对生活与财富的理解等等。

  第三,有关西部的概念并不是当代形成的,它有很深远的历史渊源。它随着历代中央王朝的拓边和政治中心的东移而确定下来。中国西部被三条史书般的重要通道所贯穿,即贯穿西北的丝绸之路、贯穿西部高原的唐蕃古道和贯穿西南的茶马古道。

  第四,在中国,“西部”一词还可以代替另外一个概念,即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在西部范围内,中国目前认定的55个少数民族,大约至少有47个民族群体性地世代居住于此。少数民族经济在西部不占主导地位,但他们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主流。除了五大自治区,各省都有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和民族自治区域,以青海省为例,少数民族人口占46%以上,自治区域占全省总面积97%。这种状况注定少数民族将在西部舞台扮演重要角色。

  最后,由于西部独特的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就形成了在精神内涵和形式上都别具一格的西部文化。西部文化除丰富浓厚的本土特征外,它还融合了众多的外来因素,其中包括古欧洲地中海文化、古阿拉伯文化、古印度文化等众多成分,总体来讲,西部文化具有极强的传奇性、神秘性、包容性和丰富的生活情调。西部文化个性化的生动远远超出理念式的抽象与僵化,这是由于绝大多数民族没有文字,他们的文化主要靠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式的口耳传承。西部文化的动感正是它的生命力和魅力所在,但另一方面它也因此变得脆弱。

  最终我们可以说,中国西部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蕴含在博大中的多样性。

  于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就诞生了令人瞩目的中国西部文学。

  中国西部作家群,包括用本民族语文写作的少数民族作家,比如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彝族作家等,用汉语写作的少数民族作家,立足于本土文化写作的汉族作家,还包括并非居住西部却充满强烈西部意识的作家。所以,同“西部”这个词语一样,西部文学也不只是一个地域概念,根本上是一个文化概念。

  那么,中国西部文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可以梳理一下西部文学所普遍关注的主题,从中不难发现它的与众不同之处。这些主题包括:生命与死亡、灵魂与肉体、祖先与族群、时空交流、人与自然的伦理、生存的表象和归宿、人与神灵的渊源、物质中的灵魂、社会史与心灵史的对话等等。在这里,所有永恒的主题和时代命题,都被一种鲜明的根性文化重新发现、重新整合、重新诠释。它关注生存和传统又绝不回避现实,关注社会与发展又绝不脱离历史。它在故事中融入思考,在思考中贯穿了动人的讲述。于是中国西部文学在这个特殊的自然与文化环境中、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它独有的凝重、丰厚、粗犷、质朴而又充满象征意味的特点与风格。

  我知道,中国所有拥有文字的民族都有一批作家和诗人坚持用本民族文字写作,也许他们的作品需要通过翻译才能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理解,然而这绝不是一种无谓的固执。中国汉族神话讲述了文字创造时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它说明文字的创造绝不是一种儿戏。在漫长的历史中,每个民族都生活在其他人群无法融入的环境中,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思维、感受,在自己的语言中体验欢乐和痛苦。人们不愿失去自己的语言文字犹如孩子依恋母亲的怀抱,在其中他能够得到温暖、安全和自由,他们的保护神、他们的祖先和永恒的情人活都在这语言文字之中。中国西部作家的多语种创作是一道令人着迷的人文风景,它让我们知道无论表述这个世界还是创造生活都有着许许多多的方式。

  西部更多的少数民族作家采用汉语文写作。阅读与阐释这些诗歌、小说或者其他作品,使人置身于一种相互交织的语境之中。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不能只在现代主义的修辞风格框架内解读。因为他们既置身于汉语写作的场域,又显然植根于本民族经书、神话、民间故事的地方传统。这似乎是一种考验,因为他既要在很高的层面上把握汉语言的真谛,又要驾驭两种语言、两种思维方式的碰撞和交融。

  在当代语境中,中国西部作家群特别是少数民族诗人和作家,他们的写作具有一种深刻的自传性,一种人类学与民族志意义。尤其在社会空间、生活经验与文化表征日益趋同的情况下,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冲突都在持续增加的时代,这种特点更加鲜明。对世界的个人感知与地域或民族的象征图式相互交织,个人的话语与共同体语言深深共鸣,个人的观点与地域文化的视阈彼此融合。他在对个人经验的叙述中图绘了一个地域一个族群的历史轨迹。作为诗人或者小说家,西部作家对自传记忆或地域史诗记忆的表现,不是还原式的阅读而是创造性的。传统的文化或者现代生活,既是已经完成的文本,又是有待于创造的文本,它允许后来者的更新,犹如一种没有完成的救赎行为。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浪 2009年07月10日07:0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陶立璠]中国南方民族、民俗研究的重大成果
下一条: ·[庞冠群]西方九位著名新史学家对话
   相关链接
·[高静]架桥求花:中韩祈子仪式的对比研究·[陈策]中韩两国传统节日文化对比研究
·中韩共同谱写“人文共同体”篇章·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新时代价值理念
·中韩传统面具文化交流活动在川举行·《世界文学史》:绘一幅力求完整的世界文学地图
·泰山东岳庙会24日举行 韩民俗文化产品展演成亮点·[陶立璠]中韩端午习俗的比较话题
·陈连山:韩国端午祭不是端午节 应与城隍巡游相比·韩中文化论坛研讨跨文化交流
·中韩历史民俗与区域文化国际研讨会召开·“快乐春节──中韩缘文化节”在首尔开幕
·[萧放]18-19世纪中韩“岁时记”及岁时民俗比较·BTV访谈:从韩国端午祭开始
·端午申遗:“文化归根”乃是分享的前提·第二届中韩文化艺术高层论坛 汉风韩韵共流长
·“汉风”与“韩流”在交融中同行·第二届中韩文化艺术高层论坛在韩举行
·[田青]中韩共同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端午祭”5月举行 韩专家称争议源于误解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