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古老民谣又发新声 名城中山再续文脉
——岭南新民歌《咸水谣》CD专辑北京首发座谈会在京举办
  作者:《中国文化报》综合/编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05 | 点击数:12763
 

将文学融进音乐 
 
晨枫

  静静地欣赏着由中国唱片公司广州公司出版的《咸水谣》,默默地吟诵着每一首歌曲的歌词,我的内心在一次次悄然地收获着感动。仅就歌词而论,这批作品已具有较为鲜明的艺术个性,凸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艺术追求。

  作为语言艺术的歌词,要在百字的篇幅里去传达人们对大千世界里某种事物的感受,首先要求的是作者对生活进行高度艺术概括的能力。我们无从知晓《咸水谣》中的12首歌词是作者从多少选题与草稿中最后遴选出来的,但我们却明白,作者所面对的是名城中山悠远深厚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山水风物以及代代延续的世态民俗,没有深入浅出的思考、提炼,就不可能完成由面到点的艺术历程,从而形成作品。例如《沧海桑田》意味着要去写岁月流逝、世事变迁,这显然是一个不易下笔的难题,但作者却用了12行词句就完成了课题:

  没见过当年雨打飘蓬浪无边/只见到如今春风吹过绿延绵/爷爷不知今天事/只在枕上把梦圆//想象着当年船歌如诉声声叹/耳听着如今赛龙夺锦庆丰年/爷爷没有我潇洒/点染田圈似画笺//沧海桑田/沧海桑田/祖辈不泯的心愿/儿孙幸福的家园/你说再过一百年/家乡又是何容颜。

  尽管个别词语还可推敲,但作者只是通过简短的语言便把在星移斗转、岁月倥偬中不断变迁的世事与物异人非的感受自然地传达给了人们,这不能不令我们为之钦佩。

  细心的人们不可能不注意到,在《咸水谣》的歌词里,无论是近似诗歌的《三月红》、《水乡人家》、《十万桃花》,还是近似民谣体的《金斗湾》、《哭嫁歌新唱》等等,作者对歌词文学元素的高剂量注入是其共同的特点,而这正是这批作品能够在当今难计其数的歌词中脱俗出众的潜因所在。

  (作者系著名词作家)

名城中山的另一种精彩 
 
陈彬斌 
 

  “生长在大沙田,喝下的水也咸。就是这个好味道,养我祖辈千百年。耕种在大沙田,流出的汗水咸,就是这个好味道,熟了家乡万亩田。”

  当这首以《咸水谣》为名的歌曲响起,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其中不少音乐元素居然能够追寻到几百年以前甚至更久。近日,经过长时间的搜集、整理、消化和创作,12首取材广东中山咸水歌的歌曲汇辑出版。咸水歌这个最早可追溯至南宋、鼎盛于明末清初、在广东沿海有广泛影响的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和发展,咸水歌也因此成为其发祥地中山市建设文化名城的一个亮点。

  “哪有大沙田,哪有咸水歌”,咸水歌的产生与海水冲刷形成的一望无际的大沙田密切相关,与沿海河网交织的渔民生活密不可分。有人说,至今还能够从咸水歌的旋律中感觉到桨影水声的节奏。据钟敬文老先生考证,咸水歌“亦曰咸水叹,又名后船歌,是疍民歌谣的一种”。疍民就是指千年以来岭南沿海一带以船为家的水上居民。在波浪起伏之间,古老的疍民相互以歌对答,渐成风俗,每逢佳节,更是聚舟而歌。由于岭南文化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今天能见到的较早记载多见于明末清初,如清初学者屈大均曾有诗云:“江行水宿寄此生,摇橹唱歌浆过滘。”因为地处河海交汇之处,咸咸的海水在海潮的鼓动下倒流入河,因名咸水歌。

  咸水歌在上世纪50年代曾被广泛传唱,“文革”十年被禁。及至80年代后,在文化部门的重视和抢救下,咸水歌终于又断续响起,但已是后继乏人。

  中山名噪海内,主要因其是孙中山先生家乡。如何在发展孙中山文化的同时,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当代中山的文化建设,一直是矢志建设文化名城的中山人不断追求的目标。咸水歌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原名香山的中山最早是孤悬在伶仃洋中的一个小岛,是疍民生活往来最多之地,咸水歌也正是以此为中心产生和传播的。

  然而,千余年生活在水上的疍民早就弃舟登岸了,失去了存在空间的咸水歌不断走向衰微,几成绝响。经过中山文化部门的不懈努力,以坦洲镇为中心,逐步建立起对咸水歌的保护机制和体系,2006年,咸水歌被国务院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生活气息的咸水歌歌词和旋律不仅被保存下来,还作为咸水歌重生的基础。

  “咸水给人的是宽阔感,淡水给人的是亲切感。”2006年,在第10期《人民文学》上,郑集思在其叙述家乡的文章《咸淡伶仃洋》中这样写道。正是他和来自东北的音乐家崔臻和,在一贯催人奋进的南海咸潮巨浪中,用开阔的视野和历经千百年的音乐元素,勾勒出了今天咸水人家的生活,反映了中山近几十年的巨大变化。

  咸水歌在中山的再次响起并传播四方,也反映了作为文化名城的中山,正在以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引人的面容展示自己的魅力。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文化传播网 2009-06-28 07:5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古籍整理出版要以规划为坐标
下一条: ·灾后“非遗”保护的成都经验
   相关链接
·[于平 张月龙]“岭南文化”语境中大型舞剧的文化想象·[袁瑾]民众的诗情:歌谣研究70年综述
·[周凯模]“岭南音乐文化阐释”的学术模式构建·[李静]学术、文艺与政治的分殊
·[施爱东]叶春生:民俗学是用脚走出来的学问·周凯模等:《岭南民俗音乐的人类学阐释》
·“中华传统民俗蕴含的神韵与智慧”和“1958年新民歌运动及其当下意义”·[毛巧晖]越界:1958年新民歌运动的大众化之路
·[乌丙安]《岭南十二枝花》序·[毛巧晖]越界:1958年新民歌运动的“大众化”之路
·叶春生:《进出蛮荒五十年》·广东举行民俗文化研究会第四次代表大会暨岭南祠堂文化研讨会
·跟着岭南技艺大师画广彩学剪纸·[刘晓春]广东春节习俗的文化特征
·[覃乃昌]岭南文化的起源与壮族经济史·广州广府庙会定位“文化嘉年华” 弘扬岭南文化
·学者聚焦疍民文化研究 ·岭南民间信仰“众神和谐”
·传统与现代齐飞 传承共先行一色·[杨东晨]论先秦至秦汉时期岭南的民族及其经济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