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综述

[李桔元]语境的多维研究:国内语境研究十年发展综述
  作者:李桔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01 | 点击数:22375
 

  
  五、 语境研究的发展方向
  
  本文对近十年来国内语境本体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笔者认为,近年来语境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进展,更为可贵的是,对语境的本体研究取得了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突破。当然,所有这些都只是阶段性成果,对语境的认识还远不是彻底的。语境并不是一个只要一伸手就能拿过来的东西,主要还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建构。我们要从封闭的、静态的、分类学的、外在的、事先给定的、以语言为中心的、与语言相对分离和对立的语境观向着开放的、动态的、交互的、内化的、生成的、与语言互嵌的和交错的语境观转变[17]。这就是一个以何种方式建构语境的问题。不过,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个别甚至片面的研究与认识,是对一个问题进行系统全面认识的基础和前提,是科学由自然王国走向必然王国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仇鑫奕. 语境研究的变化和发展[J]. 修辞学习, 1999(3):5.
  [2]吴剑锋. 语境概念需要不断超越兼评《现代汉语实用语境学》[J]. 修辞学习, 2006(2):43.
  [3]徐小芳. 浅议语境概念的泛化[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6(5):108.
  [4]王希杰. 论语言的环境[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1):61-62.
  [5]王建华. 关于语境的定义和性质[J]. 浙江社会科学, 2002(2):190.
  [6]刘晓峰. 语境研究的哲学思考[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5,18(2):71-74.
  [7]吴佳娜,吴太平. 语境:一种科学阐释的尝试[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39(2):125.
  [8]韩彩英. 语境本质论[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4,26(5):47.
  [9]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 Arnold, 1999.
  [10]Mey J L.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93.
  [11]殷杰,韩彩英. 视域与路径:语境结构研究方法论[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5,22(5):39.
  [12]陈进,曾道明. 语境构成浅论[J]. 山东外语教学, 2000(2):2-3.
  [13]王建华. 关于语境的构成与分类[J]. 语言文字应用, 2002(3):6-8.
  [14]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15]彭利元. 语境的共时系统分析[J].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5,7(1):112-113.
  [16]杨自俭. 语篇和语境《衔接与连贯理论的发展及应用》序[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26(2):1-4.
  [17]许力生. 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18]Brown G, Yule G. Discourse analysis[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40.
  [19]陈治安, 文旭. 试论语境的特征与功能[J]. 外国语, 1997(4):22-26.
  [20]陈进. 语境的本质及其特征[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7(3):20.
  [21]张莉,红伟. 论语境[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23(3):49.
  [22]王建华. 论语境的功能及实现[J]. 修辞学习, 2003(2):1-4.
  [23]郭贵春. 论语境[J]. 哲学研究, 1997(4):46-51.
  [24]韩彩英. 关于语境问题的哲学解读[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4,21(3):65-69.
  [25]吕公礼,关志坤. 跨学科视域中的统一语境论[J]. 外语学刊, 2005(2):1-9.


(原载《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语文新课程资源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杜靖]30年来汉人乡村人类学发展的知识脉络与生长点
下一条: ·[王日根]近年来明清基层社会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相关链接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祖晶晶]昭君故事民间书写的世俗功能指向·[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
·[余静林 胡燕]论中国农谚的背景、类型与功能·[严曼华]地方传说的层级系统与差序实践
·[姚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表演艺术——从国际法与国内法的视域融合看中国保护实践的路径选择·[张建军]可持续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从联合国世界蜜蜂日出发
·[张多]以“大遗产观”推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格局:来自红河哈尼梯田的再在地化实践与中国经验·[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
·[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邵凤丽]礼为俗用:功能导向下“礼仪文体”的流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