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瑶族耍歌堂——沟通人神的天籁之音
  作者:蒲荔子 朱庆淼   摄影/图:高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02 | 点击数:15969
 

  歌王是一位幽默健谈的老人,有一个在我们听起来奇怪的名字:唐买社公。鼓王则沉静一些,名叫唐桥辛二公。据说,排瑶男人一生中四易名字,第一次未婚叫“贵”,第二次是养有子女后改叫“(读bia,上声)”,第三次是有了孙子后叫“公”,第四次是死后使用的法名就叫“法……郎”(法名生前确定去世之后使用)。女人比男人还要多换一次。这么多名字,让办身份证的公安局民警很头疼。到1960年代以后,瑶族基本都使用汉化的名字。

  鼓王和歌王年龄相差不到两岁,曾经多次到北京和外省演出。3月13日,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组专门邀请歌王、鼓王等28名连南瑶族艺术表演代表,前往北京录制了六集名为“连南瑶族风情”的系列节目。5月,我们将在央视音乐频道看到他们的演出。但让歌王更兴奋的是,油岭排瑶今年农历十月将举办一次非常隆重的“大歌堂”。

  上次举办“大歌堂”还是1957年,那年歌王才十三四岁。家家户户蒸米酒、熏肉、做糍粑,把出嫁的闺女接回家,把地位崇高的舅父请过来,排里杀猪宰鸡。到耍歌堂这天,爆竹铁铳齐鸣,鼓角喧天,歌堂上满是方圆百里来客,人山人海。

  这并不是歌王一个人的光辉记忆。“耍歌堂”就像是一部活的瑶族百科全书,完全可以把巴尔扎克那句“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改成“耍歌堂是整个排瑶的秘史”。瑶胞在这个隆重的时刻用神的语言与祖先对话,在这里流传自己的民族信仰,在这里传颂祖先盘王的历史,在这里张扬自己的艺术想象,在这里挥洒自己的生命热情,也在这里描画血液中的古朴纯真。

  似乎所有瑶族人的生活,就是为了让生命在这一天放射异彩。代代相传的刺绣,让他们可以在这时穿上鲜艳如同五彩霞光的衣着;长鼓舞的古拙动作,就像他们劳作时的戏耍;日常生活里无处不在的歌唱,只是为了在这时能唱出《盘王歌》———这歌平时是不能唱的。

  除此之外,耍歌堂里还映现出这个民族更深的心灵,比如排瑶对鬼神祖先的敬畏和对诚信的尊崇。明人邝露《赤雅》载:瑶族“对神盟誓,其法令人忘死”。每次耍歌堂,最紧要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游神大典”,各族抬着代代相传的盘古王和本族祖先神像,由最有威望的老人,鸣锣率众周游全排大街小巷。鼓乐之声响彻群山。衣着光鲜的游行队伍凡是经过巷口、转弯处,都有人在那里发放糍粑饼果,赐酒犒劳。而类似“耍歌堂”这样的亲友聚会,排瑶只要约定,总是如期而至,从不违约,因为排瑶日常与人相交,但凡承诺(一般都是口头承诺),从不反悔;即使是血族复仇之事,一经老人调停,吃过和好酒,也会信守约定,绝不再挑起事端。

  这些金子一样的品质依然在年轻一辈的生活中流淌。我们在连南喝酒时,年轻的瑶族人每次总是先洒些在地上,口中轻说几句:他们保持着喝酒前先敬祖先的习俗。

  喝酒还是和以前一样喝酒,但听歌、唱歌的人确实越来越少。歌王的记忆里,是文革中不让唱,改革开放后没工夫唱,现在想唱也唱不了;歌王的三个女儿也不再在黑夜等待情郎送歌,她们先后考入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广州艺师学习声乐,毕业后都当上了音乐教师。“‘耍歌堂’的技艺以前是在生活里口口相传,现在没有物质刺激,没什么人唱瑶歌,没什么人打鼓,没什么人刺绣,很难传下去。”

  鼓王没有这么悲观,因为2006年“耍歌堂”申遗成功后,连南很快成立了培训班,教年轻人学瑶歌,习刺绣,跳长鼓舞,现在县城每晚都有瑶族文艺表演。目前,村子里已经有两三百人会打长鼓舞(全村共3178人)。古时长鼓舞只传男不传女,这几年,连南县里要求男女都要传。

  新村里看不到一个穿瑶族服装的年轻人,我们驱车前往离此15分钟车程的老寨,还是没有见到。在山顶远眺,有小学生放学从山脚回家,有炊烟与天相接,有人赶着牛回家,一切都像才刚刚诞生,美丽得如同黎明。但对于瑶胞而言,他们是在这里用退守保护着领地,而时光在山下轻易侵蚀了他们后代的生活。

  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耍歌堂”的形式变得不那么必须。在很多瑶族老人不知道汉化、全球化这些词语的时候,他们已经身处其中。散学的小学生们身上背着的还是妈妈或祖母缝制的彩色条纹背包,包里装的是全国统一的课本。以后,他们的包也会改变,他们会从山上走下去。但你不知道该替他们高兴还是替什么惋惜。就像你不知道该让他们继续住在山上的瑶寨,还是欣喜他们住在交通生活更便利的新村,即使山上寂静有如天籁、山下的水沟扔满塑料袋。

  我也不知道。我怀念小时候在山村里问路主人会带着你走好几里地,可也不想再在深秋打着赤脚。也许答案不是非此即彼的,就像城里的瑶族青年可以喝着红酒,却还是先洒些在地上,口里轻说几句。

  下山时,夜色从山谷升起,我们在新村的小卖部旁边又见到了鼓王,他穿着回力牌球鞋,已经把那架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长鼓锁回大铁箱,并换回了汉族服装。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2009-03-2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倾听海草房里的历史
下一条: ·未曾修饰的生命热情——连南瑶族耍歌堂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