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盛燕 赵旭东]从“家”到“庙”
——一个华北乡村庙会的仪式变迁[1]
  作者:盛燕 赵旭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04 | 点击数:41000
 
从表1中可以看到,龙祖殿的修建使龙牌有了栖身之所,龙牌不用从一家会头转往另一家了,因此,龙牌庙会期间的仪式也有了以上的诸多变化。就龙牌会自身的发展而言,龙祖殿的建立使龙牌有了稳定的居所,不用每年从会头家挪进挪出,并形成了一个固定的信仰中心。从表1中也可以看到,在家里过会时,随着龙牌的不断移动,信仰中心也跟着转移,初一从上任会头家到醮棚,初四再从醮棚到上任会头家,初六才从上任会头家到下任会头家,经过一番复杂繁琐的程序之后下任会头家的信仰中心才得以行成,即把家塑造成一个公共空间。此后人们就会到新轮值会头家祭拜龙神,而这个会头的家也从一个私人的空间成为当地的公共空间,但是这也只是暂时的,一年之后,他的家又会恢复成为私人的空间。而在庙里过会,龙牌一直在龙祖殿里,有了固定的信仰中心。“挪神”到“挪人”,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这也是会头们想建龙祖殿的动机之一,通过仪式的变化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这也是在前文中提到的,农民在得到政府承认的前提下表达自己的方式。对会头来说,龙祖殿的建立使龙牌庙会得到公共领域的认同的同时,也使仪式的举行变得更为简单方便。
范庄龙牌会无史料记载,凭口头传说以及会头世袭传承而得以保存。曾一度在文化大革命时转为地下活动,改革开放后才得以复兴,而又因为1991年刘其印对龙牌会的青睐,将范庄龙牌上所书之“天地三界十方真宰龙之神位”视为龙崇拜的“活化石”的体现,并提出龙文化的概念。随着刘其印引见的专家、学者的增加,其发表的论文以及每年在范庄举行的学术座谈会,使得龙牌会的精英们[17]获得的外界信息不断增加。因此,专家学者成为了龙牌会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不管学者们从哪个方向研究范庄龙牌会,这些精英都会取其有益之处为已所用,范庄今年新立的两块石碑上的碑文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龙祖殿前左侧石碑正面的龙祖殿记,与周虹文章中所描述的范庄龙牌会的由来的文字相差无已,笔者也从会长史振珠处见到过这些学者所发表的文字资料。尽管有许多学者强调这个传说很可能是附会而成的,但是精英们并不这么想,他们认为将龙牌的地方信仰转化为一种公共的龙文化遗产可以使龙牌会得到更多的国家认同,也能使龙牌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在会长接受当地电视台采访时,把范庄龙牌会的勾龙传说一再宣传以强调龙牌会的“正源血统”。左碑背面的功德碑记,其书百元以上捐款者名字的目的意在将捐款的学者们包揽进来,达到宣传范庄龙牌会影响力的目的。从这一点看,应该是会头从学者一方获得了他们所需要的学术上的认同。
而右侧石碑是将龙祖殿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识,其背面的文字详细记载了龙祖殿的建立以及龙牌会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这段文字很好地体现了学者以及政府的外界力量界入使龙牌会得到政府的承认,并借博物馆之名盖了龙祖殿。龙祖殿是标准的庙宇式建筑,但其正门两侧所挂的牌匾则是“中国赵州龙文化博物馆”和“河北省赵县范庄龙牌会”。龙祖殿里称得上与龙文化相关的除了龙牌之外,就只有挂在墙上四周的“历代龙图”的介绍图了。如此一来,尽管与一般的博物馆不同,但是龙祖殿也算是具有了博物馆的作用了。高丙中用“双名制”[18]很好地解释了双名制在龙牌会运用的文化技巧,并且表现在公共事务领域成为一种政治艺术(高丙中,2006)。
在与刘其印谈话时,他提到称龙祖殿为庙必须慎言,因为盖殿的源由是出自于博物馆之名,但是把博物馆建成庙也是有违其初衷的。不过木已成舟也只能如此,刘其印说盖博物馆是为了让龙牌有个地方可以存放,其意并不在建成一个享受香火的信仰中心。但是,龙牌作为范庄的地方信仰是不可能让龙牌只作为龙文化的标志物而存放在某处,其实从一开始建龙祖殿就无法避免其作为庙的作用。笔者认为龙祖殿的双重性并不仅仅只在于其名称的两重性,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公共事物所具有的两种意涵:第一种意涵是范庄龙祖殿对政府而言是博物馆,代表着龙文化遗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政府的认同,从一种地方信仰上升成为一种公共领域的文化代表,也因此而获得了社会公共空间的承认;第二种意涵是对范庄村民而言龙祖殿是供奉龙牌的庙宇,承担着范庄村民的信仰寄托,因此范庄村民们也并不拒绝龙文化观念的渗入。因此,龙祖殿的建成使政府、会头、百姓三者都实现了各自的需求,龙祖殿也是这三方互相作用、互相协调的结果。
有龙祖殿的修建,才有了从“家”到“庙”的过程。“家”是一种家庭的,内部的表征,而“庙”是公共的,外部的表征。从家到庙,也是龙牌会从地方信仰向公共事物——龙文化遗产发展的过程。2007年并不是龙牌会从“家”到“庙”发展的终点,而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地方精英的领导下,龙牌会将继续向前发展。而在普遍意义上来说,因为有地方空间的存在,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发展旅游业等,在获得政府的承认的前提下,中国各地的寺庙和宗祠复兴也正走在这样的发展道路。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文章来源:三农中国2009-01-2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叶涛]走进“龙牌会”
下一条: ·[萧梅]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问题(上)[1]
   相关链接
·巴莫曲布嫫:加快构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数据中心·[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朱钧 朱敏]论明代无生老母信仰的概念发生
·[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周逸敏]常州庙会和节场的特色与新时期发展
·[赵屾]寺庙楹联“白贲无咎”的审美意蕴及其对中国新文学审美建构研究·[詹娜]当代故事家的讲述实践与逻辑探析
·[徐媛]传统技艺类“非遗”中的身体研究·[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吴晓梅]符号与传统: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服饰国家叙事研究·[吴家敏 李雅嘉]“兔兔这么可爱”
·[文忠祥]沉浸交互,互补双赢: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思考·[温小兴]祖先、烈士与家国:瑞金新谱的红色文化书写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
·[裘兆远]从家堂看太湖渔民俗信的变迁·[钱寅]论承德都城隍庙所反映的“夷夏秩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