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萧放]春节:压岁钱
——三联版《春节》书摘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1 | 点击数:6684
 

 

吃完年夜饭,就发压岁钱。压岁钱是小儿新年最盼望的礼物,有一首诗形象地记述了清代杭州小儿获得压岁钱的欢乐情景:“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枕角自收藏。商量爆竹饧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吴存楷《江乡节物诗》)
压岁钱,年俗节物之一,又称押岁钱、压祟钱、守岁钱等。除夕夜吃完年夜饭,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以祝福晚辈平安度岁。压岁钱相传起源较早,但真正流行是在明清时期。压岁钱有特制钱与一般通行钱两种。特制的压岁钱是仿制品,它的材料或铜或铁,形状或方或长。宋人王黼《宣和博古图录》:钱形长而方,上面龙马并著,俗谓佩此能驱邪镇魅。钱上一般刻有“吉祥如意”、“福禄寿喜”、“长命百岁”等。
明清时期通常用流通的银钱作压岁钱。这种压岁钱,有直接给予晚辈的,有的是在晚辈睡下后,放置其床脚或枕边,意义在于压胜。清代宁波人钱沃臣《压岁钱》诗注中说,俗以五色线穿青钱,排结花样,送给儿童压胜,名为“压岁钱”。“老人分岁浑无事,手数孙曾压岁钱。”北京人除了尊长赐给小儿压岁钱外,还用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给家人压岁。河南小儿通常将压岁钱系于腰间,称为“压腰钱”。湖北小儿则以红绳穿大钱挂于胸襟,称“压岁钱”。钱数多少不一,在苏州以红绳缀百钱作为长辈给小儿的压岁钱。杭州民俗,“儿童度岁,长者与以钱,贯用红,置之卧所,曰压岁钱。”(《江乡节物诗》小引)以五色线或红绳串铜钱压岁,它强调的是压岁钱的祝福意义。(图 3-55 -1压岁钱)同时由于这时用流通的制钱给小儿压岁,因此压岁钱给小儿带来了自主消费的愉悦,这种情形恐怕是明清以后才有的新现象,它开启了压岁钱由信仰功能向节日经济功能转变的趋势,这是值得注意的民俗变化动向。
明朝宫中除夕在床上悬挂金银八宝、西番经轮,或者编结黄钱如龙形。这都是压岁之物。跟压岁有关的还有压岁盘、压岁果子,苏州人团年后以糕点果品互相馈送,称为“压岁盘”;将橘子、荔枝诸果品放置于枕边,称为“压岁果子”。元旦时食用,取其谐音“吉利”,以求新年好运。
民国以后,各钱铺年终特别开红纸零票,以备人们于压岁钱支用。当时还流行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寓“长命百岁”之意;给已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财源茂盛”、“一本万利”。使用现代纸钞票后,家长们则喜欢选用号码相连的新钞票,预兆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而红纸包钞票,这种压岁钱称为“利市红包”。(图3-55-2 压岁钱)旧时压岁钱是由家长给自己的子孙,现在亲戚朋友也给孩子压岁钱,而且压岁钱的分量越来重。(图3-55-3 压岁钱)
 
小镜头:北京房山人过年期间长辈都要给小孩子们压岁钱,压岁钱又叫添岁钱,表达了长辈让晚辈这一年平平安安的愿望。按照习俗新媳妇、新女婿都要到双方父母及亲戚家拜新年。拜新年时都要带着礼物,长辈们都要给压岁钱。压岁钱数额不等,过去有一分、二分、五分的,现在有的十元、二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二百元不等。过去只有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叔伯、姨舅等直系亲人才给压岁钱。随着社会关系的多元化,现在给压岁钱的范围扩大到了邻居、朋友、同事、业务关系户等,压岁钱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送钱,有的送书、衣服、文具、电影票及其他形式的实物。(王红利《北京房山岁时节日调查报告》)(图3-55-3 压岁钱箱)
 
压岁钱原本的意义是表达长辈给晚辈的祝福,它的象征意义远超其实际价值。如果我们比谁给的压岁钱多,并以此作为收受年礼的手段,那它真正是对民俗的背离,甚至还会变成一种人情负担,或者成为不良之人受贿的借口。
 
萧放著:《春节》,三联书店,20091月版;全书10万字,插图60帧;定价:36元。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萧放]春节:贴春联
下一条: ·[萧放]春节——祭祀的节日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田兆元]就地过年与都市年俗认同的契机
·[储冬爱]疫情下的团圆:何以为家?·[毛巧晖]认同与重构:后疫情时代下民俗节日的传承与发展
·[刘晓峰]成长的中国 成长的年·[黄旭涛]节日文化的空间特点及其重建意义探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