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朱伟华:《建构与生成——屯堡文化及地戏形态研究》
  作者:朱伟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15 | 点击数:5981
 

 

 

 

《建构与生成——屯堡文化及地戏形态研究》

作者:朱伟华

基本信息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8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63376283/9787563376285
·条形码:9787563376285
·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中文:中文

 

专家推荐

      应该说,朱伟华做的这个课题,在当前的流行风气之下,“一不留神”就会滑到文化民族主义的泥坑里去。但令人高兴的是,她走在正路上。在我们领略了她的“史”的考证之科学性、真实性和“论”的辨析之逻辑性、合理性的同时,我们还看到了她鲜明的文化批判精神。在全书最后,她对屯堡文化的性质、意义与局限,有精彩的分析。我特别喜欢她对“屯堡人”文化心态的那一段描述,这样的文化意念的提炼和文化精神的概括,真是令人拍案叫绝!这样的提炼和概括,具有极大的创造性,以其巨大的张力,引发我们对种种文化现象进行批判和反思。

——南京大学教授 董 健

    本书把屯堡文化作为考察与研究的重心,对众说纷纭的屯堡文化现象(以及其最富标识性的地戏)得以形成并保存至今的原因,以及其建构的过程、性质、特征等等,提出了新的、富有学理性的阐释,在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为今天的乡村文化重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北京大学教授 钱理群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历经六百余年形成的具有唯一性的屯堡文化现象。全书以开阔的视野,从全新的角度,在深入的田野调查和丰富的实证材料基础上,将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戏剧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整合在“叙事学”框架中,对“屯堡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呈现全幅式景观,首次从学理层面完整系统地诠释了屯堡文化的建构与生成,重释了屯堡文化核心组成部分——地戏的起源、性质及功能,得出令人耳目一新极具原创性的结论;通过这一特殊文化个案的解析,提供一种超越地域局限具有普适价值的研究范例。

作者简介

    朱伟华,江苏无锡人,1954年生。北京大学文学硕士,南京大学戏剧学博士。现任贵州师范大学教授,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兼职博士生导师,省管专家。主持两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戏剧艺术》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贵州省哲社优秀成果一等奖、贵州省政府文艺理论一等奖。获“全国优秀教师”、“贵州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称号。

目录

序一 董健
序二 屯堡文化研究与乡村文化重建 钱理群

第一章 导言:新视野下的屯堡文化研究
第一节 屯堡文化及地戏研究成果概述
第二节 问题意识与研究目标预设

第二章 黔中屯堡文化生成背景
第一节 征南战争的发动
第二节 明代之前的贵州
第三节 明朝初年政府对贵州的经营
第四节 黔中屯堡雏形考察
第五节 时空流变中的建构

第三章 屯堡社区经济—社会结构与族群生存
第一节 屯堡社区人文地理结构
第二节 核心家庭与族群社会建构
第三节 扎根于核心家庭的族群经济结构
第四节 物化符号体现的社区生活特征

第四章 屯堡文化事象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礼俗性文化事象:覆盖一生的乡礼
第二节 娱乐性文化事象:语言趣味和文艺活动
第三节 宗教性文化事象:多神敬仰与地方神崇拜
第四节 屯堡文化自我平衡机制与亚稳定结构

第五章 地戏起源及性质的重新探索
第一节 “地戏移置说”立论依据的重新考证
第二节 地戏产生形式碎片的追索考据
第三节 从中西戏剧起源上看地戏的产生
第四节 地戏:成型于清代的继发性仪式剧

第六章 地戏文本内容与特征研究
第一节 地戏文本的基本概况
第二节 地戏文本与小说、表演的关系
第三节 地戏文本的叙事模式与思想观念
第四节 建立在虚拟历史观上的民间意识形态

第七章 地戏表现形态与社区功能分析
第一节 演出场所和仪式化空间
第二节 地戏表演特征及戏剧类型
第三节 地戏与屯堡社区的共生关系
第四节 地戏:屯堡文化精神核心组成部分

第八章 结语:屯堡文本的符号化空间及意义
第一节 屯堡文本的关键词与核心句法
第二节 屯堡文化的性质、意义与局限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书摘

第一章 导言:新视野下的屯堡文化研究

  第一节 屯堡文化及地戏研究成果概述

  贵州安顺屯堡文化自1980年代进入研究视野以来,一直保持着持续升温的势头,这与那些最早关注到地戏和屯堡现象的本土文化学者长期的努力分不开。80年代中期起,一批相关研究成果陆续出版,如高伦的《贵州地戏简史》、沈福馨的《安顺地戏》、《贵州安顺地戏面具》,沈福馨、帅学剑等编著的《安顺地戏论文集》、顾朴光的《中国傩戏调查报告》等。这是贵州学术界在地戏和屯堡文化研究方面最早的一批收获。正是在这批奠基性成果的基础上,包括地戏在内的屯堡文化研究迎来了90年代之后的热闹局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迅猛而至,全球化与地方性的紧张、冲突成为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具有鲜明地方性特征的屯堡文化现象,也吸引了一些省外、台湾及海外学者的注目。在他们的参与和推动下,形成了专业院校、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与地方文化研究者合作的新的研究格局。具有不同学术背景和不同专业训练的研究人员的介入,还带来了方法的更新、视野的开阔,以及更丰富的学术理论资源,因而大大拓展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并产生了一批可观的学术成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对史籍典册和现存地方文献的梳理考证,探本溯源,追溯屯堡社区及屯堡族群的来源和形成。其中,包括对一些文献涉及的“屯堡人”、“屯田子”、“里民子”、“凤头鸡”、“凤头苗”、“老汉人”等等他称与自称的来源、蕴涵进行具体的考证辨析,对屯堡人的族属身份作进一步的确认。同时,还对安顺屯堡的分布格局及其人文地理特征、明代军屯官兵的籍贯和屯堡移民主体的来源及其文化渊源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尽管由于年代久远,文献匮乏,通过研究者们的不懈努力,这一领域还是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代表性著述有徐杰舜《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中“屯堡人”专节、黄才贵《影印在老照片中的文化》、日本学者塚田诚之《对于民族集团应该怎样研究——以贵州“屯堡人”为例》(黄才贵译)、陈训明《安顺屯堡人主体由来新探》、蒋立松《从汪公民间信仰看屯堡人的主体来源》、范增如《明代普定卫戍屯官兵原籍考》、《安顺屯堡分布格局及其原因》、万明《明代徽州汪公入黔考》等。
  ……

  文章来源:CFN 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蔡丰明:《游戏史》
下一条: ·普学旺 等:《祭龙经》(译注本)
   相关链接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赵屾]寺庙楹联“白贲无咎”的审美意蕴及其对中国新文学审美建构研究
·[张旭]民俗舞蹈中的身体建构·[张丽]“合欢枝”:竹枝词生成、演进、流布中的两体文学特质
·[张佳伟]众声喧哗:多视域的曹操传说与形象建构·[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
·[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
·[韦成]桂西北民间禁忌文化的实践逻辑与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研究·[孙正国 夏楠]大禹叙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研究
·[任正]传说的地域性表达与共同体意识建构·[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
·[宁祥文]开锁仪式主持者身份的建构·[刘先福]芬兰历史地理学派的生成与演进
·[刘吉平]西汉水流域崇鸟习俗的生成与演变·[林海聪]鱼腥草的图文书写与本草知识建构
·[江帆]民间叙事生成与演化的内在逻辑·[洪陈方洁]“博头家”:身体、信仰与传统的动态建构
·[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黄永林]中国非遗保护的制度建构与实践创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