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乌丙安:艺术的民俗符号及其象征体系
  作者:张晓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04 | 点击数:7213
 

 

题目:艺术的民俗符号及其象征体系

时间:2008年12月2日下午2:00—5:00
地点: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6406教室

参加人:艺术学系、美术学系一、二年级博士、硕士研究生
主讲人:乌丙安(国际民俗学家协会(F.F.)最高资格会员、中国民俗学会名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评审委员会评委、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

讲座梗概:


  2008年岁末,适逢乌丙安先生80华诞。汶川大地震后,乌先生取消了一切相关单位、社会团体和学术机构为其筹备的“乌丙安教授从事学术、教学活动55周年研讨会”等形式的祝寿活动,改用巡回义务讲学,为其受聘院校讲学的方式欢度八十寿辰。《艺术的民俗符号及其象征体系》是乌先生来我院进行系列专题讲座的第一场。


  乌先生对民俗学有着深厚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他指出,中国古代百姓创造的文史哲众学科有着丰富的特点,研究民俗学就必须回归到百姓中去,了解百姓的思维方式。讲符号绝对不是形式主义的,而是要从百姓的民俗生活中甚至从原始民俗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思维方式中去追踪,民俗符号是人类最朴实的自发的生活的符号。


  乌先生详细为大家解释了民俗符号的概念及其象征意义体系,指出民俗符号有三要素,即表现体——对象——概念(喻体——本体——含义),如何捕捉它们并把这三位一体的要素还原为思维来进行思考,是我们研究民俗符号的意义所在。


  民俗符号分为以语言为中心的语言符号系统和以文字和感觉系统为中心的非语言符号系统两大体系。这二者间既有区别又是互相假借和转义的关系,比如《诗经》中的“桃之夭夭”,“桃”一事物就承担了假借的作用。又比如现在我们通常理解为指示、方向等意的“箭头”一词,是从古代的狩猎活动中转义而来的。


  接下来乌先生又从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角度为大家诠释了民俗符号的含义。视觉和听觉是人类的民俗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视觉艺术的民俗符号包括字形、类字形、标记、纹饰、图像、色彩、实物与实像等。就像我们中国人取名字,不仅要讲究意义吉祥、朗朗上口,还很注重字形上的连贯与美观。视觉艺术符号的出现都是有原因有来源的,研究的时候需要认真观察。听觉艺术的民俗符号包括语音、其他人为音响及所有自然声响。如“三阳开泰”这个成语,本意是说元旦这一天非常吉祥,由于“阳”和“羊”同音,在许多美术作品中通常借用“阳”音画三只羊表吉祥意。许多人为的声音是约定俗成的信号,如猫头鹰的叫声被人们认为是不吉利的先兆,中国南方的一些地方用鸣三声土枪作为亲人去世的信号等。


  最后,乌先生用大量翔实的资料和图片为大家介绍了抽象民俗符号(太极 阴阳 四象 五行 八卦 天干 地支 )的象征体系及其广泛应用的深刻影响。


  乌先生多才多艺、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年已八旬却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讲座中恰到好处的运用了方言、外国语和民歌,整场讲座精彩绝伦、高潮迭起,令同学们受益匪浅、回味无穷。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本文责编:杨秀】

上一条: ·[名家论坛]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话说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一条: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亚洲文化论坛第38讲:12月12日
   相关链接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吴晓梅]符号与传统: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服饰国家叙事研究
·[吴秋林]藏佛刻:符号化生存的智慧和精神·[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
·[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
·[唐睿]圣王与孝子:帝舜图像谱系及其符号建构·[荆淑坤]“博山炉”中国香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张玉]符号消费视野下的唐卡产业发展研究·[吴霜]亦乐亦俗
·[王倩 陈东云]瑶族节庆文化符号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对策研究·[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
·[乌丙安]完美提升民俗志编纂形式的新探索 ——《青海民俗志》序·[刘卷 王敏]基于二十四节气与地域文化符号的叙事性产品视觉设计研究
·[马晴]从食俗到节庆·[王晓涵]从“栽花树”习俗看穿青人树崇拜意识的呈现
·[隋丽]符号的隐喻与复调的“土地”·[杨煜坤]困境与超越:“轻文明”图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生存境况思考
·[曹晓敏 巴胜超]画疫:抗疫年画的符号意义·关于征集乌丙安先生题字、照片、讲学等活动资料的启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