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康保成]戏曲术语“科”、“介”与北剧、南戏之仪式渊源
  作者:康保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09 | 点击数:41281
 
 
上文说过,早期南戏有将“介”与动词分离的倾向,以至于令读者不明白所提示是什么动作,甚至从行文惯例看,可把“介”当成角色。这种特点,在四川的“阳戏”和“庆坛”科仪本中大量存在,不能不引起我们注意。例如,四川巴县接龙阳戏第五坛《领牲》有如下场面:
 
    (白)吾神,领牲二郎,来在血气台前,遥看红云坠地,敢不是功曹到此。(介)报下。(介)功曹,手捧何物?(介)法师文牒。(介)披悬未曾?吾神当面一观。功曹。(介)有。(介)土主、药王位前投文未曾?(介)未曾。(介)功曹,前去土主、药王投文,吾神起马就到。(介)谢过菩萨。(介)三军!(介)有。(介)来此何地?(介)来此了愿场中。(介)裂开旗门,吾神赞叹一番。[20]
 
   上述引文中的“介”,不仅与动词分离,而且似乎本身就是角色,呈现出更加原始的形态。经辨认,我们可大体明白是两个角色在对话。但两个角色均用“介”来提示,何以将其区分呢?
据介绍,接龙阳戏第六坛《点棚》,“由外坛一人装扮土地进行演唱,内坛鼓棚的司鼓在必要时插言,代拜参兴”,如:
 
(介)土地公公,你跟土地婆婆两个住得窄壁窄卡的,才不安逸啊。(介)我住得宽深得很。天上银河是我洗澡的溏溏,八百姣娥,是我扫地的梅香。(介)我不信。(介)我有两个儿子在卖麻糖。(介)土地,你懂得仙家参神的规矩不哟?(介)小神参大神嘛。[21]
 
这里,一人在场上扮土地,一人(司鼓)在场外言语对答,意思就不难明白了。四川巴县的接龙庆坛“庆三霄坛”第十一坛《出梁山土地》,出现“内介”的提示,把场内角色与场外角色分得很清楚:
 
土地:来在堰塘来了。(内介)愿堂。
土地:有主无主?(内介)有主。
土地:请他出圈。(内介)请主相见。[22] 
 
   照此来看,上引《领牲》出,亦为“二郎”在场上,“功曹”与“三军”均由场外人代答。
  无独有偶,这种场上仅有一个角色,与场外人对答的演法,在汲古阁本《白兔记》中亦屡次出现,而且也是只标“内介”,不分角色。例如第四出《祭赛》:
 
    (净扮道士上)……今日摆下香案,待我请神则个。(念介)奉请东方五千五百五十五个大金刚,都是铜头铜脑铜牙铜齿铜将军,都到庙里吃福鸡嚼福鸡,天尊!(内介)道人,不见下降。自古东方不养西方养,奉请西方五千五百五十五个大金刚,都是铁头铁脑铁牙铁齿铁将军,都到庙里吃福鸡嚼福鸡,天尊!(内介)为何又不来,道人?我家养家神道在那里。(内介)请他出来!(马鸣王鬼判上介)……
 
由于不分角色,这段对白不大好懂。在阳戏“内介”用法的启发下,结合上下文,我们试在“不见下降”和“为何又不来,道人”的后面分别加上行当名称“净”,整段文义便可豁然贯通。但原文为何不分角色呢?我们判断这不是作者的疏忽,也不是刊刻时的失误,而是早期南戏剧本的惯例。
接龙庆坛的“庆养牲坛”第十五坛,本有三名角色,即和尚师徒二人与仙姐一人,但上场演员却只有二人:“内坛法师或外坛师傅一人装扮和尚,即坛界的灵济祖师,戴戏脸子(面具),艺人装小旦。”[23]那么,和尚师徒二人的对话何以表现呢?请看下面一段对话:
 
(白)口叫徒弟。(介)徒弟。(介)先有天而后才有地。为师今日要下胯。(介)下坝?(介)为师今日要下山。(介)下山去则甚?(介)下山去会丈母。(介)讨账目?……[24]
 
不难推知,这一段以打岔而逗趣的表演,实际上也是以场上扮演师傅的演员和幕后人的对话来实现的。到同在场上的和尚与仙姐表演“口白语戏”时,“介”字就全然不出现了。这表明,在阳戏和庆坛中,“介”的作用,是专用于提示场上角色与场外角色对答。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康保成]乡人傩与“打夜胡”
下一条: ·[施爱东]织女的身世、容貌与婚姻
   相关链接
·巴莫曲布嫫:加快构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数据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
·“绽放”永恒的诗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你好!中国”旅游推介会在巴黎举行
·“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杨吉然]滇西地区“开财门”仪式研究·[徐金龙 韩莹莹]快手短视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媒介传播
·[姚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表演艺术——从国际法与国内法的视域融合看中国保护实践的路径选择·[王京]建设中国民俗学学派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